七一社区        注册

在人人心中播下“绿色种子”

对话价值观(31):美丽中国 永续发展

记者 赵婀娜 孙秀艳 贺勇 赵鹏

2015年05月12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美丽中国 永续发展(对话价值观(31)(在人人心中播下“绿色种子”))

引子

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生态文明建设”再次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APEC蓝、绿色化等新语汇不时涌入人们视野,寄托着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的无限憧憬。然而,曾几何时,“重发展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唯GDP论英雄”等发展路径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威胁着人们的“米罐子”“菜篮子”“水缸子”……

事实上,我国自古就有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传统。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就是尊崇自然的思想发端。汉儒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季羡林解释道: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这些质朴的名言警句代表了尊崇自然的思想传承,这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文明基因,也是对人类文明的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意见》则郑重提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意见》将绿色化纳入“五化”协同的总体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了新的路径。绿色化不仅是简单的绿化,而是稳增长、促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手段,将贯彻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今,大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在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生态文明理念怎样体现?如何让它内化为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自觉践行的价值共识、价值追求和价值引领,并在全社会得到扎实践行?请看本期对话。

绿色发展 观念先行

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记者: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再次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意味着什么?

赵英民:《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衡量一个现代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物质文明,更要看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它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意义重大。

记者:“30多年前人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重生态。”当前人们对于美好环境的迫切渴望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原因是什么?

蒋洪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和以追求GDP为核心的绩效观,使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一些深层次的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问题正在显现出来,包括我们所知道的饮用水安全、雾霾、重金属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另一方面,这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和期待的必然反应。

魏东:这种对美好环境的渴望,长汀老百姓体会尤为深刻。因缺煤少电,长汀老百姓迫于生计,曾乱砍滥伐树木成风,让长汀一度成为全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有记载称:“树木,很少看到!偶然也杂生着几株马尾松,或木荷,正像红滑的癞秃头上长着几根黑发,萎绝而凌乱。在那里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可以说,曾饱受水土流失之苦、经历30年努力方才浴火重生的长汀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与感悟,对于美好环境的渴望异常迫切,才能坚持“十年治荒,山河披绿”。

记者:《意见》提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何要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与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蒋洪强:我理解“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在价值观念上,追求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着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也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需要价值层面的引领动员。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促进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构建和完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举足轻重。

徐晓:从国家层面看,生态良好是富强的内在要求,生态权利是民主的深层体现,生态理念是文明的重要内容,生态优化需要人、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从社会层面看,生态环境应自由共享,生态责任要平等承担,生态利益须公平正义,生态建设需法治保障;从个人层面看,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建立在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敬业精神、诚信意识与友善关怀之上。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改善环境 迫在眉睫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其根源在于利益驱动下的错误生态理念

记者:我们大都遭遇过雾霾、沙尘暴、水污染等现象,那么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状况究竟如何?

蒋洪强:《意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马军: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方面,74个重点城市中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达标的仅有8个;超过一半的河流、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以中东部地区最为严重;近20%的耕地受到污染,对公众健康带来威胁。可以说,改善生存环境迫在眉睫。

记者:这些现象,根本上源于哪些成因?

蒋洪强: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曾是天大的事情,持续的高速发展“透支”生态环境,“易污染难治理”。从各国经验教训看,先污染、后治理,重利用、轻保护,必然导致资源趋紧、环境破坏、生态退化等问题,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持续的后果。从根本上来说是源自错误的生态观念。现阶段,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企业乃至政府依然持有工业文明框架下的“万物为人而存”的经济价值观。以一些地方政府为例,尽管我国《环境保护法》和“三定”方案有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任的要求,但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基于利益驱动,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理念,依旧是“唯GDP论英雄”。

魏东:在具体实践中,尽管很多地方也提出“绿色GDP”的新概念,但认知的不足也导致现有的考核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由工业污染引发的生态破坏和健康损失,其影响往往有滞后性,有的甚至是异地显现,这给资源环境的核算带来困难,也局限了其引导功能。另一方面,“生态美”与“百姓富”没有达到有机统一。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对“养一方山水也是一种政绩”理解不够,片面地认为生态文明就等于原生态;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就意味着人民群众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些理念同样不利于协调发展。

赵英民:可以说,我们真正的敌人不是污染,而是观念。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普遍缺乏“自律”意识——个人要豪车美食、奢华生活,环境污染非我所虑;工厂企业要真金白银、经济效益,环境治理能躲就躲;地方政府要经济发展、GDP政绩,环境保护能推就推……事实上,生态环境问题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全面解决同样需要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不是出台了多少政策、开了多少罚单,而是每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应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视为“分内之事”。

生态理念 重在践行

制度设计与法律约束并重,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绿色的种子”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

记者:在践行“生态文明价值观”方面,我国各部门各地方进行了怎样的探索与尝试?

蒋洪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具体实践层面,党中央、国务院及各地政府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决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部署;近日公布的《意见》更为落实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地方尝试方面:青海省2005年起对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果洛、玉树两州不再考核GDP,明确只要生态好,就算有政绩;东部地区,如深圳大鹏新区、浙江安吉县不再考核GDP;福建省决定对34个限制开发区域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取消GDP考核……这些都是“观念转变”的现实样本。

魏东:万物生、寓自然、土乃母、水为源……一首“水土保持三字经”表达了长汀人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近年来,长汀将生态建设指标列入干部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美丽乡村建设、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森林覆盖率等7方面31项指标列入领导班子和干部年度目标考评内容,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理念和“绿色政绩观”,充分发挥生态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则对急功近利、片面追求GDP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特别是造成大范围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失火面积过大等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实行责任追究。

徐晓:青少年是国家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教育引导是我们参与国土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自1999年起,团中央发起群众性生态环保公益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一方面,动员各级团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建设青年林、纪念林和青少年绿色家园等示范性绿色工程;同时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生态、防治污染、美化环境等主题,广泛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宣传实践活动,大力传播生态理念,培育生态文化,开展生态体验,吸引了5亿多人次青少年参与……旨在通过这些活动在人们心里种下“绿色的种子”。

记者:营造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的美好环境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您认为,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弘扬“生态价值观念”,在哪些方面还可大有作为?

魏东: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不是光喊口号,而是要经历价值共识、价值追求、价值引领三个阶段,需要各方面,每个人都付出实际行动,包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体现在吃、穿、住、用、行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促进“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鼓励大家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少用一张纸、节约一度电、多走几步路,养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个过程涉及每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应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触及灵魂,真正深入人心,使人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者。

赵英民: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法律的约束也至关重要。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今年1月1日,新修订的“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施行,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思想。保障生态文明,落实好《环境保护法》,要做到家喻户晓,知法守法,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为守好生态红线扎牢篱笆,携手共建美丽中国,早日驶上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本期统筹:黄福特 申茜 郭舒然

版式设计:蔡华伟

议论风声

“十二五”规划重新定位中国经济,努力使其走上减少环境污染的道路。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

——马丁·李斯(联合国原助理秘书长)

实现绿色化发展,民间能量也不能忽视。要提升社会力量在生态环保中的作用,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与此同时,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的自觉行动能力。

——夏光(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各地自然条件、生态禀赋不同,思路和策略自然也不同。但无论生态基础好还是差,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都应是一样的,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杨光鑫(中共湖南省安化县委书记)

环境要变得更好,只能靠大家自觉。最重要、最耗时但最有生命力的,是生态观念深入人心,把生态文明变成人的习惯。生态观念入心,溪水才能长清。

——单锦炎(浙江省安吉县委书记)

理论上讲,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环境监管和技术支持两条腿走路,环境监管发挥“堵”的职能,技术支持提供“疏”的服务,“堵”为权宜之计,“疏”是治本之策,“疏”的服务做好了,就可以减轻“堵”的压力。

——杨永岗(环保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研究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迫切需要深化生态经济学研究。这就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研究重点和突破口,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优秀研究人才。

——罗贵权(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