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对话价值观·(怎样涵养新家风)(27):家风美德 与时俱进

记者 彭 波 贺 勇 刘洪超 贺林平 潘俊强

2015年04月17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家风美德 与时俱进(对话价值观·(怎样涵养新家风)(27))

引子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字字珠玑,直击心灵……

事实上,各地各部门不懈探索涵养新家风的举措:全国妇联2014年组织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和“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展示活动,各地涌现出100多万传承良好家风的“最美家庭”,亮出好家风好家训格言71万余条;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开学第一课》,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探索怎样通过家庭教育、通过言传身教,让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田;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以“家·文化与生活的美妙互动”为主题,开展1000场“家风、家训、家教”专题论坛和讲座……

不过,随着家庭模式和家庭结构的剧烈变化,家风的传承并非轻而易举。上辈人的教育不时被当做“老掉牙”的“老一套”弃若敝屣,“平等对话”“放任天性”的“西式”教育被时尚父母奉若圭臬,电子产品、电视节目挤压着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家庭日常交流时间,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渗透让不少家庭教育变了味儿……那么,家风的传承和涵养究竟受到了哪些冲击?新时期需要怎样的新家风、又该如何涵养新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如何发挥正能量?请看对话——

文化为根 德慧相长

时代呼唤新家风,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家风找到文化之根、精神之魂,才能获得支撑其持续传承的巨大力量

记者:现代社会和过去相比,在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现代家庭的家风传承受到了哪些影响、出现了哪些变化?

马焱:家风是家庭美德传承的基本形式,家庭是个人成人成才、立家兴业的始发站。快速的社会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公民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也让家风的传承面临着巨大冲击。我们看到,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失去理想的光芒,变得世俗和功利,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蔓延,个人本位强化,家庭本位式微。我们还看到,家庭模式和家庭结构也在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规模小型化发展迅猛。长辈对晚辈的影响越来越小,甚至有一部分少子化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少轻老的现象突出。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流动人口的家庭生活分离,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导致家风影响越来越弱化。

肖群忠: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的责任相当大程度上被推给了学校。虽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是家庭教育铺就人们价值观的底色,在德育方面的责任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研究表明: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幼儿主要受家庭影响,小学生主要受家庭和学校双重影响,初中生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基本上平分秋色,高中生则侧重受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占据重要地位的家学、蒙学,主要就是一种德育。如今的年轻父母更偏重孩子的“才”而忽视“德”,上各种特长班、辅导班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殊不知,没有尽到德育责任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真正输在了起跑线上。

王东华:好母亲胜过一所好学校。当前,我们家风传承中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是母亲的缺位。全国妇联公布的数据,全国有留守儿童6100多万,不少农村母亲将孩子生下来就交给老人,自己到城里去打工;而城市里的不少母亲则从产房出来没多久就重返职场,连哺乳都没时间甚至没意愿。“中国一大怪,孩子生下老人带。” 可以说,中国进入现代社会,是“妇女站了起来,母亲倒了下去”。没了母亲的言传身教,还何谈优良家风传承?

记者:您认为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颜廷淦: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必有其赖以立国的优良传统;一个世代昌隆的门第,也必有其赖以持家的家训。中国上下五千年圣贤相继,德慧相传,靠的就是依托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家训不间断的滋养。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仁义礼智信”被认为不合时宜而被不少人抛诸脑后。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家风传承的根,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在价值追求良莠不齐、道德水平高低不一的社会环境里,良好的家风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努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家风找到文化之根、精神之魂,才可能获得支撑其不断传承的巨大力量。

继往纳新 润泽生命

新家风应与时俱进,批判地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构建新家风的价值源泉

记者:良好的家风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请问您认为什么样的家风可以称得上是好家风?

焦波: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髓,通过家风家训传承下来,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传统文化中崇尚的孝敬、勤俭、和睦、真诚等风尚,永远不会过时。这些向善向美的东西,影响和塑造了我们的民族品格。“以和为贵”“恭俭尊让”……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整个民族、国家,都崇尚这些宝贵品格,并以之指导言行。蕴含这些精神的家风,才是好家风,应该祖祖辈辈传下去,在世代传承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

颜廷淦:好家风必有其载体。“颜氏家训”由我的第三十五代祖颜之推公所作,被称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以此为例,我认为好家风有如下特点:在家庭教育上,首先尚德,将德行教育放在首位。“颜氏家训”卷首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尤其强调以孝悌为重心的人伦道德教育,也就是最基本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孩子再受宠,也得有规矩;父母再爱孩子,也不能失去做长辈的尊严。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在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颜氏家训”中主张“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自先而行于后”,即重视榜样的作用,重视理想人格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记者:当前仅仅依靠传统文化似乎也不能完全涵养新家风,面对时代变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家风?

马焱:中国传统的家训、家规、家教既饱含道德操守和崇高人格之精华,也存在“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不平等人格之糟粕。这些糟粕对于孩子的成长、夫妻关系的融洽和家庭的和谐都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现代文明家风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会使当下优良家风的内涵得以极大地扩展。弘扬良好家风就要对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比如在家风传承中,纳入夫妻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男女平等价值理念,就是在现代文明环境下对于传统家庭美德的丰富和发展,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肖群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开放的体系,既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涵盖了时代精神,是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的系统科学,能够成为当今社会构建新家风的价值源泉。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把社会倡导的精神追求以及对公民的普遍性要求,通过每个人渗透到新家风的塑造和培育过程中。

言传身教 父母作则

重视老人延续传统的重要作用,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和崇尚新家风的社会环境

记者:新家风的涵养首先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作为涵养新家风的主体,各家庭成员应该如何从我做起?

肖群忠:老人在家风传承方面往往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传统社会中,长老权力是第四权力,地位特殊。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老年人逐渐落后于潮流,在文化上丧失权威地位,在家风传承方面能起的作用受到很大挑战。事实上,老年人的生活史和奋斗史往往就是家庭与国家的生活史和奋斗史,经历岁月的磨砺,往往蕴藏着历久弥新的智慧。这些知识与经验对于家风的传承尤为珍贵,可见应该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家风传承中的作用。这本身也是家风重要内涵“孝”的具体体现之一。

马焱:儿童和青少年通常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基本的处世态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着自己。”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亲相爱、相互支持,共同商议决策家庭事务,共同孝敬双方父母,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规范子女行为、陶冶情操、塑造价值观的最好方式。在平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熏陶下,儿童、青少年会养成乐观、诚实、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成人后才更可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脉相承的。

焦波:父母并不需要具有多么高深的文化才能涵养好家风。我父亲是名木匠,他常说,“大锯要一锯一锯地拉,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身为普通农妇母亲也说过类似的话,“推磨的时候抱着磨棍使劲往前走,走一步就少一步”。这些朴素的道理教会我踏实做事,老实做人。这也正是我家的家风。在父母影响下,我愿意用几年甚至几十年去做好一件事,所以才有了《俺爹俺娘》摄影展,有了记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

王东华:我们还是要强调母亲在家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母亲承担着子女教育和家风传承的大部分责任,是家训、家规、家教的首要执行人;母教就是家训、家规、家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家庭文化之本。政府和社会应当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树立“母亲是家庭的第一监护人”的观念,营造感恩母亲的良好氛围。同时,以制度和政策落实对母亲的尊重和保护。比如在产假、福利等方面给予母亲更多的倾斜,等等,让母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家庭,涵养家风。

记者:家风的教化、传承并不是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的。从社会和国家层面,我们应该怎么提倡和弘扬良好家风?

马焱:毫无疑问,好的家风浓缩着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人们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涵养新家风有机结合,恰恰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从集体的宏大说教走向个体的微观生活,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落实到千家万户,通过每个公民的参与,让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春风化雨的时新风尚。

具体来说,在国家层面,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形成涵养好家风的环境,比如针对家庭暴力、不赡养老人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针对留守儿童、空心家庭等形成政策倾斜,以法律制度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家风的良好导向;在社会层面,妇联、宣传等相关部门应在涵养家风中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新家风的良好氛围。前不久,全国妇联以弘扬良好家风为主题,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活动,让群众参与其中,交流文明家风、展示和谐风貌、评议家训家规。据不完全统计,群众在“妇女之家”晒出家庭幸福照片210多万张,举办好家风好家训展示评议会80多万场次,580多万家庭自荐他荐,8000多万群众踊跃参与推选活动。这些评选出的好家风大都体现理性大爱、崇德向善、幸福和睦、友善邻里、勤廉笃实、健康向上的美德,唤起人们对良好家风的思考,激发着人们对于家庭美德追求的持续热潮……

版式设计:蔡华伟

资料整理:郭婧妍

本期统筹:彭 波 臧春蕾 申 茜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