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改革方法论的视角体会习近平改革论述

杨先农 肖柯

2015年04月01日11:0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路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平衡性、务实性、战略性、群众性等鲜明特点,蕴含了深刻的改革方法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理解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关键词 ] 习近平;改革方法论;辩证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立意高远的重要论断,这些论断深刻阐释了以改革为动力,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纵观我国改革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要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必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习近平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年版,第 34页。)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将会在改革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陷入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窘境。

一、从改革的系统性看习近平关于改革整体推进的方法论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普遍联系,实际上就是以系统的、整体的观点而非局部的、片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我国改革事业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分析各种具体问题,始终把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进行综合考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系统性思维,才能不为各种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所干扰,始终全面、系统、联系地推进改革事业。

总结改革开放 3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反复强调,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这一论断是改革思想系统性特征的体现,强调的是要普遍联系地把握改革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注重从全局的高度和整体的宽度来谋划和推进具体的改革措施。习近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指出,改革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环节就事论事地做出简单的变更,而是必须做系统谋划和整体推进,从整体上讲,改革必然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正是坚持这样的方法论,习近平深刻分析和揭示了改革既不是局部性的调整,但也绝不是把整个社会的一切方面都予以变更。换言之,在整体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变化,但在这个大系统中,改与不改、变革与坚守、创新与巩固等是辩证统一的,要很好地把握改革的关联度。习近平强调:“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5页。)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即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根本方向,也需将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我国改革事业,始终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系统中进行辩证考察。只有通过这种系统性考察,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0页。)也只有加以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始终扭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放松、不偏离,即始终“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第 42页。) 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对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推进的系统方法论专门作了深刻阐释:“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九二年提出,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求是》2014年第 1期。) 正是因为坚持了这样的系统性思维,才能运用整体推进的方法,实现全局与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

二、从改革的平衡性看习近平协调改革 均衡发展的方法论

改革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不断处理各种矛盾的探索过程。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所在。从辩证法的角度而言,没有矛盾也就无所谓和谐,没有矛盾的解决也就无所谓向前发展。在指导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党历来强调,改革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都有一个对立统一问题,都需要通过准确把握矛盾对立统一的平衡性,在平衡与不平衡相交错的波浪式发展进程中,促进矛盾的良性转化,进而推动改革的发展。面对新的历史环境和复杂局面,习近平在思考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科学方法论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改革中各种矛盾的平衡性问题,并把正确认识矛盾运动的平衡性特征,上升到科学把握改革的均衡发展方法论的高度进行创造性阐发,为新时期的革故鼎新拓展了崭新的理论和实践空间。

习近平高屋建瓴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单打一,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十根手指弹钢琴,因此不能孤立地、抽象地理解各项改革举措,每一项举措往往都涉及到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所以,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就要正确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若干对重要矛盾关系的平衡问题。总体来看,这些平衡关系主要包括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这些关系一旦反映在具体领域的某项具体改革措施上,又会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现实特点,如果不坚持均衡发展方法论,往往就不容易透过现象看本质,自然也就难以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握住改革脉搏,在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平衡关系的过程中把握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的平衡问题呢?习近平明确指出,在我们规划改革蓝图时,必须全面考虑矛盾平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7页。)这一重要论述清晰地阐明,要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考验中,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的平衡问题,关键在于抓好五位一体的“有机结合”和四大创新的“有机衔接”。一个“有机结合”,一个“有机衔接”,纲举目张地揭示了把握矛盾平衡关系的基本方法和具体途径。在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改革所面临矛盾的平衡性关系的基础上,就能慎重论证、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矛盾的平衡性特征,推进改革的均衡发展,既不忽视矛盾而一味盲动,也不规避矛盾而停滞不前。习近平对此强调指出:“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9—40页。)因此,平衡性往往呈现出动静结合的表征,只要通过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从而对这种平衡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那么,自然就心中有数,也就能够大胆推进改革,而不会因为畏难于诸种矛盾平衡关系而谨小慎微、裹足不前。

三、从改革的务实性和广泛性看习近平以改革凝聚共识的方法论

改革开放是一个新情况和新事物不断涌现的过程,准确把握新情况、新事物的本质,无疑是一项艰巨的理论工作。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 925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特别强调要坚持从鲜活的实际出发,从不断变化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提炼改革的规律性认识,呈现出鲜明的务实性特点。习近平高度重视并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有关改革思想辩证法的务实性和广泛性特征,实事求是地思考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各种新问题,进而得出推进改革的新结论。习近平对此作了大量的专门论述,深刻揭示了广泛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地展现改革的基本目标、手段载体、评价标准等,让全体人民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习近平深刻分析了凝聚改革共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他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4年版,第 68页。)由此他多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凝聚共识,使全党全社会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寻求最大公约数,汇聚起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正能量。习近平辩证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共识凝聚,但凝聚共识不是不分重点、笼而统之,也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

首先,要从改革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凝聚共识对于推进改革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性。他说:“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1页。)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致使共识凝聚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下功夫找到最大公约数。

其次,要深入分析和认真处理党员队伍壮大后,党内客观存在的不同理解、不同认识、不同观点如何统一的问题。习近平反复强调,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再次,要认真思考需要凝聚哪些方面的共识,以及这些共识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具体来说,凝聚共识的第一个逻辑层次,是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要形成“两

个不能否定”的共识,也就是习近平强调的要形成不能以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也不能以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否定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共识。“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有十分清醒而坚定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 17—18页。)只有凝聚了这个共识,我们才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长征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凝聚共识的第二个逻辑层次,是在改革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上形成共识。正如习近平分析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总是在路上,既有主要矛盾又有次要矛盾,既有增量又有存量,一切具体的改革都应该具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解决问题中推进改革,以改革的办法促进问题的解决。凝聚共识的第三个逻辑层次,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到,改革必然会对利益分配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只有在这一点上凝聚广泛共识,才能有效“引导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 54页。)

四、从改革的战略性看习近平坚持改革 战略思维的方法论

改革不是社会局部性的变革,而是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总体谋划。在领导我国改革伟业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要运用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从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视域宏阔、放眼未来的战略思考。紧紧抓住时代主题、全球问题等根本性问题,作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这是指导改革

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党在改革的各个阶段,都强调要从战略高度,对改革开放作出顶层设计,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改革发展的枢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以战略思维方法论,审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既从战略的高度强调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认清形势、居安思危、奋起直追。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又针对改革的战略思维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十分具体的新论断,为顺利推进改革事业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 40页。)

要准确把握改革的走向,就离不开战略上的自信与坚定。所以习近平指出:“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定力是不行的。”(《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9页。)这一论述运用“战略定力”这一概念分析改革问题,可谓紧扣改革关键,直指问题要害。把握改革脉搏必须靠很强的战略定力,因此,能否站在战略的制高点,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直接关系到改革措施能否得到科学谋划和正确落实。有了战略定力并不代表就一定能从战略层面妥善处理好各个领域的具体改革,这就需要从战略上坚持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明确指出:“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20页。)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这就是改革战略思维的要义所在,或者说,改革战略与基本国情、发展实际是内在一致、紧密关联的。有了战略定力,明确了战略方向,随之就要进行战略谋划,也就是从战略层面对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并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起来,使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环环相扣、相得益彰。对此,习近平专门加以阐释,提出了具体的战略举措,强调:“改革推进到现在,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32页。)这一重要论述所提出的一系列举措都是站在战略高度总揽全局、兼顾各方的谋划与分析,充分体现了改革辩证法的战略性特点和方法论特征。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改革的战略思维方法论,才能“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具体举措取得实效并汇聚起战略层面的总体成效。(《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44页。)

五、从改革的群众性看习近平高度重视 改革要紧紧依靠群众主体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改革思想贯穿了这一基本观点,彰显出鲜明的群众性特征。我们党清醒地看到,改革是人民的事业,推动改革这一伟大事业发展的主体只能是广大群众,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推动改革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和创造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和推动。习近平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所必然涉及的群众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从而把中国共产党对于改革的认识推进到崭新的高度。

习近平关于改革的群众主体方法论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形成了多个层次有机衔接的完整体系。

首先,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历史合力论,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改革是群众事业的基本观点,从历史创造者的高度分析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主体作用,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

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年版,第 45页。)由此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41页。)这些重要论述,明确地阐释了包括改革在内的一切历史活动的发展动力只能来自于人民,所以,我们的改革事业自然须臾也不能与人民相脱离。习近平辩证指出,“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38页。)彰显和发挥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内在一致的,党的领导越是得到加强和改善,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历史主体地位就越能得到体现。

其次,习近平强调改革的群众主体方法论,体现在具体的改革决策的制定上,即制定科学的改革决策需要坚持群众主体方法论。习近平指出,改革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挑战也是严峻多样的,要确保改革方向不偏、节奏不乱、效果明显,就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而“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41页。)

再次,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推进改革与实现群众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然涉及深层次的利益调整问题,处理一切利益问题的根本标准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住这一条,就能正确把握和处理各种利益间的矛盾。

同时,习近平又辩证地强调,对于群众的利益也存在一个引导问题,因为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不一定能完全把握住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内在关系,所以,“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又引导群众着眼大局、着眼长远,理性合理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 55页。)

最后,作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也就是要把改革的过程,同时也作为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强化工作作风锤炼的过程。对此,习近平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有专门而系统的论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要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要坚持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和推进改革工作相结合,推动整治‘四风’顽症和破解改革难题相结合,推动树立形象、提振精神和凝心聚力相结合,使广大党员、干部锤炼思想和作风,增强宗旨意识、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47页。)这一重要论述所提出的要推动“三个结合”与增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就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与加强作风建设辩证统一关系的深刻阐释。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其中涉及到如何发展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此,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立意高远、内涵丰富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路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从改革方法论研究的角度出发,从改革的系统性、平衡性、务实性、战略性、群众性的视角思考,有助于我们学习、研究和理解习近平关于改革的论述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改革方法论,也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有关改革的决策和部署。只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改革方法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具体实践,我国的改革事业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取得新胜利,铸就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第 1页。)

〔作者杨先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肖柯,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