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以科学测评推动作风建设

江苏省淮安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2015年03月27日16:5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以科学测评推动作风建设

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建立健全作风建设测评机制,开展科学有效的作风考评,对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中发现,作风测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考评指标难设定,如何考准考实,避免考评体系“大而全”,做到“精而优”,值得思考;考评方式难分类,如何做到科学分类、准确评判,值得探索;考评数据难分析,作风考评的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如何合理确定比例,做到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干部,值得研究;考评结果难运用,考评结果如何运用、何时运用,如何有效避免简单“以票取人”等问题,值得破解。

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解决好“测什么”的问题。“静态+动态”确定重点。不同时期干部作风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不同,要在保持部分核心静态指标(如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动态调整部分阶段性考核指标。“共性+个性”设置指标。既突出各类型干部普遍适用的共性指标,也有体现干部职务级别、岗位职责、目标任务等个性指标。“口碑+实绩”互为补充。一方面,要通过群众口碑了解干部的作风,另一方面,以服务科学发展实绩检验干部的作风。“排序+量化”区分权重。从提升作风考评的区分度出发,根据不同职级不同岗位考评对象的特点,对考评指标进行分别排序。依据重要程度设定差别化的量化分值,不同职级的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方面的考评权重不同,互有侧重。

拓展多维的测评方法,解决好“怎么测”的问题。节点上坚持“四个必测”。在干部年度考核时,与实绩考核同步进行,专项报告、单独测评;在干部调整前与干部考察同步进行,重点考核、综合测评;在推优评先前与筛选评定同步进行,提前预告、专门测评;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与跟踪考察同步进行,全程纪实、重点测评。力量上确保“三方参与”。组织层面上,建立作风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将监察、审计、政法等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集聚各方力量,整体加以推进。群众层面上,切实调动基层群众、“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干部在群众测评中主动接受监督、转变作风。社会层面上,可委托统计调查等专业社会力量,使用严谨的测试指标、专业的分析方法,对作风建设情况进行测评分析。手段上实行“双面印证”。对测评结果中出现的明显偏好、偏坏,以及明显有别于组织部门平时掌握情况等异常现象,要通过“群众访谈、现场调查”进行跟踪印证。“面对面”访谈,了解被测评对象平时作风情况。“背靠背”调查,带着测评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干部的申诉意见,到群众反映多、矛盾较突出的地方实地调查,去伪存真,有效甄别。

实现有效的结果运用,解决好“如何用”的问题。量化结果,实现分类定档。综合平时考察了解情况、专项测评量化积分和服务科学发展实际成效,对干部作风进行综合研判,按“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认定当期档次。坚持做到“两反馈一整改”,即向被测评对象原原本本反馈考评结果、实事求是反馈相关问题的调查结论,并要求其就作风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强化奖惩,突显导向作用。将作风考评结果与选拔任用、调整交流、评先评优、典型选树和关爱提醒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作风考评在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考评结果靠前、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推荐提拔任职或表彰激励;对作风没有较大问题,但能力不适应现岗位的干部,注重发挥其特长,调整到适合的工作岗位;对考评结果平平、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及时进行关爱提醒;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特别是造成不良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及时予以组织处理。深化效用,构筑常态机制。进一步延伸作风考评结果运用,定期对考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整体研究,准确掌握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状况。同时,在长效与常态上下功夫,通过制度体系的构建,防止干部作风领域的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杨丽娜)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