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在亚历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对于发展起来的中国来说,改革意味着什么,又产生了什么改革新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社会都在期待党中央的改革擘画,期待与时俱进的改革认识论、方法论。如何继续推进改革,不仅是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场关乎中国未来的重大工程,还是一场对执政能力的直接检验。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调研;从广东返回不久,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出发,一开始就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了重要位置,选择用全面深化改革来突破新的历史隘口,正是希望为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寻找一片更为开阔的水域;为风云变幻的世界版图,构筑一块更为坚实的地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站在时代高度,对改革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论思考,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正如论者所言,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而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是4次三中全会形成的决议或决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的正式发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局。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制度创新时代。按照这一改革发展逻辑和制度变迁逻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新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认清改革的“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四个是”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于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发展的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依据。
新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把握改革的“全面”。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阶段性、累积性、历史性的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
新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把握改革的“导向”。一位哲人说过,如果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今天全面推进改革,必须要求有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这个耳熟能详的词汇,被提到了更高层面、赋予了更多内涵、注入了更大动能。在“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指引下,久推难动的公车改革,全面启动;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打破坚冰;大量行政审批事项,下放或取消……一些多年未有进展的改革强势推进,一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被逐步突破,越来越多的人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什么叫“行动最有说服力”,什么叫“为了人民的改革”。改革,化身为醒目的执政标签,凝聚成最大的时代共识,寄托着万众的幸福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