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评论部
这是一个庄严的历史时刻。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人民心中的梦想,拨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弦——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小康的具体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
两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足迹遍及甘肃、湖北、湖南、内蒙古、新疆、福建、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区市,深入调研求解全面小康大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解决的诸多重大问题。
在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甘肃同现场农民工交谈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奉献,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特别是不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在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表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总书记的足迹,折射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宗旨信念;总书记的关切,体现的是“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的问题导向。从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我们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的战略目标、看到了全面小康的清晰画卷,更认清了所要破解的难题、所要担当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