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四个全面”党员干部读本》

三、中国梦的首要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03月13日09:4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同时强调:“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对中国人民郑重承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小康”一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面对长期战乱和民众困苦,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对未来理想社会有着深刻的思考。其中,儒家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观最具影响力。《礼记·礼运》中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和“天下为家”的“小康”两种社会模式。“小康”比“大同”低一个层次。这里的小康是指建立在小生产、小农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封建世袭社会,虽然有别于大同社会,但社会生活稳定,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而借用这一概念来表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应该说,从改革开放初到党的十八大,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和“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的“四个现代化”。1986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对小康的含义进行了具体解释。此后,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了中国共产党阶段性奋斗目标,中共十二大以后的历次中共代表大会都作了专门阐述,内容不断丰富。最初是邓小平提出,到2000年实现人均GDP达到800美元的小康,到中共十二大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全体人民都能够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共十八大又一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中共十八大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发展蓝图。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为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明确的历史方位。

从“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们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只要我们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国家统计局统计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6年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一,实现经济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好转,高度依赖外需带动增长的发展方式必然难以为继。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

“资源红利”等风光不再。在未来几年内,如何统筹兼顾好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关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第二,实现政治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需要进一步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选举、决策与监督制度体系,这必然遭遇一些权贵阶层的反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权力的再分配问题,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第三,实现文化建设目标任重道远。中华民族要真正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不仅要有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硬实力”,而且需要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软实力”。

第四,实现社会建设目标任重道远。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难度更大,更需要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与保障,必须长期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五,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更加任重道远。面对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建设美丽中国”面临许多难题。由于劳动力总体素质仍然不高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而导致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加上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非轻而易举。

蓝图已经绘就。梦想照进现实离不开一打纲领,更离不开努力和实干。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简而言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事业才有活力,发展才有动力,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迈向伟大梦想;唯有不断推动法治建设,形成日臻完善的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改革、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势头,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