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刘昀献:公车改革是转变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抓手

2015年03月20日14:1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公车一直以来被视为特权的象征,历来被群众所诟病。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2015年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我国各地区之间情况千差万别,公车改革在地方遇到的难题,要比中央更为复杂,因而地方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公车改革的成败。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公车改革问题,严格贯彻执行《指导意见》提出的“六个不得”要求,取消特例、不开口子,划出红线、明确底线,违规必究,才能彻底斩断公车腐败利益链,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使公车改革不走回头路,达到预期目的。

一、公车改革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

传统公务用车制度运行管理成本高、公车私用等问题突出,社会对此反映强烈。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顺应民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

1、公车改革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考察时提出、此后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系统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1]。“四个全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公车改革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关键在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存状态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他到河北阜平的贫困村调研时,得知老乡年人均收入只有900多元,当村支书说要实现翻番时,习总书记讲你翻番也才2000元,离小康还差远呢。说这话时他眉头紧锁[3]。据测算我国的三公经费中60%用于公车消费,在一些地方,公车消费甚至超过了在民生上的投入。而在公车消费的四个1/4中(1/4公用,1/4领导及家属办私事,1/4司机办私事,1/4闲置),3/4(领导及家属办私事、司机办私事、闲置)属于非公开支或浪费,而且滋生了大量腐败现象,即使在1/4的公务消费中也存在公车运行效率低下、严重浪费资源的情况。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只剩6年时间,要不失信于民,时间真的不多了。解决贫困人口的小康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贫力度,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这就必须压缩政府开支,消除奢侈浪费现象,因而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头戏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消减政府权力,取消不必要的审批权,逐步实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与政府职能转变相联系的是要逐步精简机构和人员,目前庞大的公务人员队伍已成为财政不敢重负的负担,有的地方靠贷款、靠乱收费发工资已不是秘密。既然权力下放了,公务活动精简了,对无事可做的机构和人员自然要精简,人员精简的同时车辆自然要减,公车制度自然必须改革。

依法治国是我们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法无授权不可为;不仅要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遵守党规党法。公车消费中一半属于违规消费。这种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的行为,为党纪国法所不容,必须纠正。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严治吏,核心是从严治官。公车消费滋生了大量的奢靡浪费问题,甚至成了利益输送的渠道、腐败的温床。有的干部对车产生了依赖,离开车不会走路了、不会做事了,不仅腿懒了,关键是意志消解了、精神懈怠了,思想被腐蚀了。打铁还要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保障。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我们打的铁十分坚硬,要求打铁的锤子必须更坚硬,要用特殊材料制成,要成为“不锈钢”。这就必须进行公车改革,铲除依附于公车的特权,消除对干部的腐蚀剂,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精神振奋、意气奋发的推进“四个全面”伟大事业的带路人。

2、公车改革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

对于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是因官僚主义、奢靡享乐、消极腐败而脱离群众,目前公车消费成为群众怨气最大的问题之一,已在党和群众之间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墙,只有推倒这堵墙,才能拉近党群心,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

公车消耗了大量的公共收入,公车滥用、私用滋生了大量的腐败,助长了官僚主义、特权意识,损害了党群关系。我们必须从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党员干部要按照“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勇于担当”的要求,以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重,为了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相比“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相比革命前辈为了党的事业甘于抛头颅、掉脑袋的精神,不坐公车办私事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党垮了、国亡了,党员干部就会坐上被告席、成为阶下囚!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苏东剧变殷鉴不远。

尤其是当叶利钦宣布解散各级党组织时,亿万群众、千万党员竟然没有组织一次有组织的活动表示反对,军队最后也倒戈支持叶利钦反对派。这一幕令人不寒而栗。为了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党员干部一定要勇于自我革命、舍己为党,爱党忧党兴党护党。我们必须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治理车轮上的特权、屁股下的腐败,从根本上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公车改革是转变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的重要抓手

公车改革面对的是多年的惯性、固化的利益,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把公车改革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以前在重要节假日,酒店、商场、旅游景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公车,相当一部分干部觉得用公车办私事是正常现象,不会考虑此类行为是否违背国家政策法规,是否有损自己和党的形象。相反,以此来显示自己身份地位倒是习以为常。

自从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特别是进行公车改革以来,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减少“三公消费”。很多地区严格按照作风建设要求规范会议时间、严控接待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取消团拜会等等,公车封存入库“过春节”,公车私用现象明显好转,领导干部作风的确有了很大改变。

公车改革利国利民,不仅节约了资源,更重要的是转变了干部作风,促进了廉政建设,推动我们的国家工作人员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施政方式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促使他们采用更经济、更环保、和老百姓贴的更近的方式,为老百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优质的公共服务,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

一是公车改革促使干部贴近群众、体味民生。过去一些干部出门有专车,身边有秘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平常基本不接触群众;一些领导干部的调研名义上是下基层,但都是“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逢年过节访贫问苦也是做做样子而已。对老百姓所思所想,对老百姓的生存状况、老百姓的疾苦知之不多。有的局级干部自从做了处长以后十几年未坐过公共汽车、挤过地铁。他怎么能知道老百姓挤公交、挤地铁的辛苦呢?公车改革后,很多干部外出办事开始选择乘坐公交车、乘地铁或出租车,甚至骑自行车的方式,虽然是被动的接触群众,但却可以有意无意中听到老百姓的心声,看到老百姓的生活艰辛;人心都是肉长的,久而久之就会从感情上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增进和老百姓的感情,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就会更多想到下层群众的疾苦、更接地气。

公车改革前少数干部整日围着车轮转,缺乏锻炼,身体处于亚健康,有气无力、无精打采。公车改革使公车大量减少,迫使公务人员采用低碳、环保、绿色的出行方式,多走路、接地气,这不仅对于环境改善、作风转变有益,而且也有利于干部健康,身体健康了,才能精神振奋、奋发有为的为党工作。

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严格公车使用,建立公务用车有序、透明、节俭、高效的机制,不仅将节约更多资源,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且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增加了党员干部的公信力,会逐步树起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

二是公车改革有利于消除官本位思想,转变干部作风。公车改革与改进工作作风、践行群众路线是相辅相成的。当下车改已成为作风建设的风向标,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对于广大公务人员来说,车改不光要改制度,更要改观念,通过取消一般公车,革除导致公车乱象的特权思维。出行坐公车是“官本位”思想的重要表现。在我国官员配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官轿、官车是一种身份和荣耀的象征。这种与车相伴的等级制度“穿越”到当下便是公车=官车的“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坐公车不仅是为了方便公务,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和象征,去挤地铁、公交与市民一道出行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公民意识、平等意识大为增强。与此同时一些干部的艰苦奋斗精神却锐减了。不但办公室装修宽敞豪华,公车超标买大排量、高配版,而且乘飞机要坐头等舱,外出公文包要别人拎,讲话稿要别人写,完全成了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久而久之,一些干部屁股坐得软了,步子迈得少了,双手动得少了,眼睛向下看得少了,对人民群众的疾苦也麻木了。这一增一减导致了党群干群矛盾的积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

近年来“官本位”封建余毒渗透到各行各业。大学的处长、校长办事要坐公车,而教授上课要骑自行车,所以就出现了怪现象,在大学里当了教授还想当处长,不是教师本位,也形成了官本位。其实放眼世界,德国、芬兰、印度等国家相当于市长、县长级的官员和民众一道出行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何况我们是共产党呢?共产党胸怀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目标,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怎么能仆人坐轿让主人抬呢?不能主仆颠倒,要么就不要当共产党员了。公务人员尤其应明白,在我们国家各级领导干部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劳动者,其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岗位不同、分工不同罢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的教授上课要起早贪黑,有的职工要在公交车上用早点,自己掏腰包挤公交,辛苦程度起码不亚于公务员。更何况国家还给公务人员发放了车贴呢!公务出行有什么理由不跟普通群众看齐呢?为什么不能与群众“同车共乘”呢?

现行的公务用车实物供给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落后的产物,对于保障公务出行、提高公务效率曾起过积极作用。当下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已很便捷,私家车逐渐成为普通家庭的必备品。对于公务人员来说,依靠市场化、社会化的途径已能够满足出行需求。一般公务用车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全面推进公车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

推进公车改革,有利于肃清封建余毒,打破“官本位”思想。公车改革将迫使公务人员返朴归真,回归“人民公仆”本色。“为官者”应逐步从旧常态切换到新常态并适应新常态。公车改革必须彻底,不然就会反弹,同时也需要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比如干部制度改革,干部异地任职,应家属同行,以方便工作生活,不然就会出现老百姓讲的“干部交流浪费汽油”;还要彻底整治各单位的小金库,切断公车腐败的“资金链”。不仅党政部门,国企、事业单位包括学校、医院、军队系统都应该改革。在现代交通如此便利的情况下,公务活动通过公共交通来解决理应成为一种新常态。

三是公车改革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对于建设廉洁政府,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些领导干部的不正之风大多是在车轮上,围绕着车轮完成的,一些公车成了腐败滋生的温床;满大街奔跑的公车承载的腐败是老百姓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车轮虽小它牵动的实际是亿万国人对我们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一种高度的焦虑、高度的关注。公车改革表面上是车改,实际上被革命的是车背后的人。公车严格管理,会使一些人不舒服、不自在,但老百姓会更满意;公车严管会使一些干部办私事不方便了,吃喝玩乐不自由了,但也可以省出大量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了;公车严管使一些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行贿送礼难度大了,但却可以净化从政环境,逐步改变官场的政治生态了。

三、严格执行“六个不得”要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公车改革涉及人员多范围广,而且改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利益,因而是一块硬骨头。从近年来一些公车改革试点单位的情况看,老百姓最担心的领导干部“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甚至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把公车改革变成特权升级版的现象屡有发生。因而公车改革必须坚持教育、制度、惩治三管齐下,领导带头、以上率下;要善始善终,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走回头路;不能让正瞪着大眼关注的老百姓失望,如若那样我们党的政治信任就会进一步流失。

1、加强宣传引导,破除“官本位”文化的影响

公车改革始于1994年,之所以20年来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公车改革难以实质推动,与干部的特权意识密切相关。不少干部坦言,用公车不仅是干部的隐性经济待遇,更重要的是体现身份地位。“官本位”文化抑制了公车改革动力。所以首先要通过宣传引导,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党规,重温入党誓词,加深对党的宗旨使命的认识,肃清官本位文化的影响,端正态度,从党的事业需要的高度认识问题,顾全大局,支持公车改革。

2、痛下决心,坚决果断取消专车

近年来公车日益“专车化”,风气上行下效,加大了改革阻力。根据公车使用相关规定,只有省部级以上领导才能配备专车,其他公务用车理论上只服务于必要的公务活动,而不专门服务于某个特定人。但实际上过去在各级各类单位中,大量公车“专车化”,很多正常公务活动反而用不到车,直接导致脱离监督、私用成风,公车腐败无所顾忌。因此公车改革必须果断取消专车。公车改革的大方向是社会化、市场化,除了“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机要通讯、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外,应彻底取消党政群、国有企事业单位,包括金融行业、医院、学校、文艺院团等各部门公车,特别是专车。要坚决防止专车穿上隐身衣、马甲重返江湖、死灰复燃。

3、领导带头,一级做给一级看

公车改革革的是领导者的命,自我革命难度自然大。各单位的公车支配权,肯定掌握在少数的领导层手上。公车改革利益受损的首先是领导干部。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因而必须自上而下改革,一级带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而且必须是单位一把手下决心才改得动。广大领导干部应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担当,勇于革新除弊,为了党的长远利益带头割舍自己的眼前利益。

4、加强监督,严格执纪问责

公车改革已逾20年,然而从试点效果来看,初衷良好的改革方案,不是推不下去,就是改革走样,公车治理屡屡‘卡壳’,出现“虎头蛇尾”的情况,更有“公车照坐、补贴增加”的畸形现象,原因就在于“改革缺乏彻底性,监督缺乏透明性,惩戒缺乏严肃性”;因而治理公车乱象必须痛下决心。

(1)要加强监督。车改情况应公开、透明,除了内部监督,还要引入外部监督和社会监督,尤其是公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克服原先公车 “内部监管”等无效监督的问题。

(2)严格纪律,执行规定不走样。此次中央公车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六个不得”的纪律要求[3]。一是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二是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三是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四是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用途使用或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五是不得以公务交通补贴名义变相发放福利;六是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要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严格执行“六个不得”的要求。

(3)加强对于公车违规使用的刚性制度约束,对违规者应严厉惩戒。近年来,不少地方加强公车管理监督的手段不少,但实效不大。对公车私用,一般只是罚款、教育等,威慑不够。要改变“公车私用不是大事”,甚至认为是正常待遇的传统思维,确立公车私用就是腐败的观念,对公车私用行为也要“零容忍”。同时要加大对为官不为的惩戒。少数干部以“公车少了,我就不去做事了,不去基层了,不去接近老百姓了”来逃避、对抗公车改革,这是极其错误的。“为政不廉为之腐,为政不勤为之败”,消极不作为同样是腐败;公车改革不仅要达到廉政的目的,也要实现勤政的要求,对此各级党委纪检部门要肩负起督查责任,高悬作风建设的利剑,形成高压态势,促使官员履职尽责,以促进公车改革顺利进行。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执政为民和勤政廉政,是我们党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政治价值取向。事实也反复证明,一些人之所以意志消沉,理想信念丧失,精神防线崩溃,从而腐化堕落,甚至陷入犯罪的深渊,往往始于脱离群众、追求享受、骄奢淫逸。

车轮上的腐败是当下蔓延于各个领域的腐败现象的重要表现之一。反腐败关键要治本,但当腐败现象已引起国人焦虑、民心动摇之时,就必须以治标赢得治本的时间;它是不允许我们徘徊犹豫的。公车改革大幕已启,我们必须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敢于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坚决彻底进行公车改革,要彻底治理,不留死角,除了定向专业车辆外应一律取消公车,以消除公车乱象,为广大公务人员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以进一步推进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顾雷鸣等:《努力肩负起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纪实》,新华日报2014年12月16日。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8页。

[3] 霍小光等:《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看望困难群众回访》,新华网2012年12月31日。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人民网2014年7月16日。

(作者刘昀献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研究基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应对执政风险和考验研究》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赵晶、谢磊)
相关专题
· 刘昀献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