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议改革 论发展 建真言 献实策)

全面小康: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2015年03月04日08: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全面小康: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议改革 论发展 建真言 献实策)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委员

  大力发展中医家庭医生

  我国推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近6年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各大医院仍然是人满为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根据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理念,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与个体化诊疗和“简、便、验、廉”等优势,形成家庭养生防病——门诊治病防变——医院治急病、重病和大病共识,构建家庭——门诊——医院合理分工的中医医疗保健模式,对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促进不得病、少得病和晚得病的医疗保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改革医保政策。改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高、门诊报销比例低导致刺激住院治疗的现状,提高慢性病门诊治疗报销比例,鼓励患者选择家庭与门诊中医药治疗。有效结合市场与公益运行机制,建立维护健康与慢性病管理信息平台,形成全民健康与慢病管理体系。大力发展中医家庭医生与门诊治疗服务,有效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使中医药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记者 刘 畅)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代表

  最好的医疗是治未病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就人这个字来说,左边的一撇是健康,右边才是经济基础,失去了人这个主体,有钱都没地方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要多思考一下小康与健康的关系。

  现在很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得了病才花钱吃药,但治病如都要等到大病已发生了才考虑不惜代价去开药开刀,那我们所花的金钱和遭的罪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医疗思维一味跟着西方跑,讲的是治病救人,但得病的人却越治越多。传统中医讲究的是预防保健,最好的医疗应该是治“未病”,就是在人们还没有得病的时候提前预测和预防,减少人得病的几率。身体好还不够,还要注重调节心智,身心都健康那人才是真健康。因此,要大力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医学,政府要支持传统医学的发展。

  (本报记者 王昊男 余荣华)

  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代表

  医改应坚持公益方向

  医疗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只有更高水平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才有全面小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利益,等不得,慢不得。为了努力实现全面小康,达到更高的医疗服务水平,作为医改先行地,安徽省正扎实推进11个方面41项改革任务,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深化医改工作,应该坚持公益方向,落实政府责任;坚持整体联动,统筹协调推进;坚持重点突破,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同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另外,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和运行质量监管,对于违反医疗法规的行为坚决查处。

  (本报记者 钱 伟 叶 琦)

  湖南郴州第一人民医院雷冬竹代表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

  医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但现实却常遭遇“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一是因为基层医疗资源不足,二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和患者沟通交流不够、医患矛盾增加造成的主观上的“看病难”。“看病贵”,主要贵在药品和耗材。因此,建议国家继续加强顶层设计,在未来医改之路中,突破医疗市场的政府垄断,如打破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卫生领域限制、放开医院干部管理体制等,让市场在医药卫生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009年新一轮医改以来,卫生事业成绩显著,但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议推行医生自由执业,可“解放医生”,从而补充基层医护人员不足、能力欠缺的现状。同时,三甲医院应认真履行对下级医疗机构技术指导的职责和义务,建立经常性技术指导与合作关系,完成当地行政部门的卫生或支农工作,对基层医疗兜底。

  (本报记者 吴 丹 侯琳良)

  湖北恩施州州长杨天然代表

  扶贫工作从教育抓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课题就是扶贫。在致贫的因素中,对于交通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显性因素容易发现,财政投资即易解决;而对于老百姓长期安于现状、缺乏致富能力等“隐性因素”,却不易改变。

  “扶贫先扶志”,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抓好扶贫工作要从教育开始抓起。首先,夯实基础教育,为老百姓增强致富能力打下基本的基础知识水平。其次,对于因上学而致贫的家庭设置奖励资金,加大投入,有效防止因学致贫的现象,在贫困地区引导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再者,发展职业教育,和老百姓致富息息相关的养殖、种茶等特色农业都需要技术。最后,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帮助农民打开视野,让农民掌握涉农科学技术。

  (本报记者 时圣宇 程远州)

  贵州省妇联主席罗宁代表

  技能培训助妇女创业

  引导妇女创业实现致富,是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一环。贵州省政府专门出台扶持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创业的“锦绣计划”,全面提升贵州省妇女手工技能,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增加收入,目前已取得显著效果。

  农村地区妇女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培训尤为重要。建议各级政府根据广大妇女的意愿,开展种植养殖、家政、服装缝纫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使她们今后能够有一技之长。另外,农村妇女一方面承担着繁重的农活和家务,还要照顾老人、孩子,政府的政策扶持应更多考虑就地、居家、灵活的就业创业方式,真正让妇女撑起半边天。

  (本报记者 郝迎灿)

  甘肃肃南县肃南一中教师贺颖春委员

  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

  作为一名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对于民族地区建设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有着重要作用。

  民族地区教育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15年免费教育已经全面普及,我们真切感受到教育质量的改善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带动民族地区奔小康的拉动作用。但是,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不高,存在着师资力量匮乏、基层学科教师不均衡、信息化水平滞后等问题。

  建议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提高基层教师工资待遇。加大基层教师的交流力度,让更多的城区老师到偏远基层学校去授课和交流,同时,基层的老师也可以去城区学习交流,缓解基层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

  (本报记者 银 燕)

  全国工商联常委王均金代表

  民办教育提供多样化选择

  这些年来,全国义务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与往年比,投入增多了,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投入仍不多的原因在于我国学龄人口基数大,政府负担重。

  在义务教育方面,政府更多地保底线、保公平,不用大包大揽,对于一些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可让市场来解决。义务教育好不好,核心是体制、机制、文化,而不在于学校属性。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好了,可以给政府减负。民办教育应该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好,希望接受有个性、有特点教育的学生,高端的民办教育是很好的选择,这样生均经费可降低一大块。民办学校作为民办教育的先行者所做的探索非常有意义,要想保持不断领先,未来还要利用新手段、新技术、新模式进一步探索。

  (本报记者 励 漪 姜泓冰)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委员

  抓食品安全不能手软

  目前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食品总体是安全的,但少数个案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极大。解决食品安全疑虑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明确以产品安全作为基础,其次才是如何取得消费者信任。

  作为企业,应以现代化管理和质量把关为基础,保证产品100%的合格率,而不是满足于99%的安全。对于涉及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罚得不狠”现象,建议对食品造假及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的企业,要在经济上施以重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黄 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报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