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4日电 (万鹏)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在理论界及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如何全面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辛鸣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访谈时谈到,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全面小康社会”最接地气的表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应破解“三大障碍”。
总书记系列讲话是对“全面小康社会”最接地气的表达
辛鸣向记者谈到,习近平在十八大当选总书记之后,与记者见面的时候曾经讲到,人民期待着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他认为,这段话是对中国全面小康社会最通俗的、最亲民的、最接地气的,也最能为人民群众所能记得住的描述。
警惕统计数据和报表背后的“小康陷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难点也是全面。”辛鸣指出,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已经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总体”的意思就是我们从大概上、笼统上看是小康了,可是事实上,具体到每一个人,具体到每一个地区,具体到每一个群体,可能还有相当一些人、一些群体、一些地区没有小康。因为我们的小康是不平衡的、不全面的、低水平的。我们现在要看到,别看我们现在已经总体小康了,别看我们很多统计数据已经很好看,但是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些数据和报表背后的“小康陷井”。如果不把这些问题解决掉的话,我们全面小康可能就会流于一句空话,或者全面小康就只会变成报告中的小康、文件中的小康,而不会变成现实生活中的小康。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应破解“三大障碍”
如何来破解这些问题,辛鸣认为,我们要注意目前在实现全面小康过程中间的“三大障碍”,第一个就是不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来在中国社会整体获得改善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一部分群体所获得的财富要远远高于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而且这些群体中间有很多人的财富,还并不主要是或者很有可能不是通过公平正义所获得的,不是通过劳动所获得的,不是公平正义的。这样一种不公平正义的利益格局将会严重阻碍我们全面小康的实现。
第二个障碍是这些年来不科学的发展方式。中国这几年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和我们高速增长、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很多时候是通过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或者通过给世界打工,做低端产业所获得的,尽管这些不是说不可以去做,但是代价是很大的,后果是很惨痛的,比如中国社会资源越来越紧张,发展后劲没有了。
第三个障碍是目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保问题现在越来越凸显了。有人说,是因为我们发展方式不科学,对,有关系,我们的一些不科学发展方式破坏了环境,这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生活方式上,现在也在破坏着环境。我们现在大排量的汽车,大功率的空调,所有这一切,自认为是所谓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背后,其实是对资源、对环境的极大的损害。所有这些方面,如果我们不进行真正的改观的话,那么,也许我们就会因为一小部分人的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社会绝大多数人背上了难以背负的环境包袱。而且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不仅仅在环境方面,包括社会生活方面也有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要在这些方面下大功夫,而且要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