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汉中市桥北广场以东的汉江边上,很多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市民为盛开的桃花所陶醉,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这早来的春色。CFP
制图:邱玥
新华社发
迟福林 委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贾 康 委员 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
蔡继明 代表 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
重长远战略:基数增大更要重视后劲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上海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没有提及GDP预期数值。此外,多地下调了GDP的增长预期。北京将GDP增速目标由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7.5%主动下调至7%左右,河北从去年设计的8%下调至7%左右,浙江从8%左右下调至7.5%左右。
迟福林:淡化GDP已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地方调低增速,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种主动下调。2014年中国GDP总量达636463亿元,首次突破60万亿元,同比增长7.4%。与过去相比,基数已经很大,每增长一个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就需要更重视发展后劲,提高发展质量是关键。我们看到,上海淡化GDP指标,重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西部地区的GDP增速则可以略高于全国。这也说明,GDP增速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贾康:这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我们意识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仅仅表现在GDP增长速度上,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能陷入GDP崇拜、GDP挂帅。经济增速和年度预期值的表现,并不是实质的问题,实质的问题是,经济增长质量是不是得到提高,人民群众是不是得到实惠,经济社会生活中可以评价的综合绩效乃至社会公众的幸福感是不是得到维系和提升——经济的发展一定要落到“以人为本”的本原追求上,使人民群众得实惠要有后劲,这就要求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
蔡继明:尽管中国经济的增速较过去十余年的两位数增长有所放缓,但环顾世界,7.4%依然是一个很高的增速。同时要看到,GDP不能衡量经济发展的全部,比如我们因超高速发展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些都是GDP本身无法体现的。因此,需要通过更多民生指标、结构指标、效率指标去衡量经济增长,让发展更有后劲。
抓主要矛盾:提高质量和效率是关键
记者:我们看到,北京、天津、上海等8个省区市去年均迈入“人均1万美元”行列。体量的增大坚定了发展的底气,但同时,“虚胖”的困惑也亟待寻找药方。经济增长率先突破的地区,同时成了环境污染的重灾区。2014年,长三角有24个城市PM2.5浓度超标,京津冀区域有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仅为156天。
贾康:雾霾影响百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这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只有结构优化了,才能够遏制前些年粗放型增长带来的环境危机因素。结构优化要更多体现在以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为导向,更多推进节能降耗,优化我们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生产中的相关行业结构和技术经济结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GDP增长速度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过程中间增长质量是不是真的提高,我们的综合绩效是不是进入了上升轨道。
蔡继明:同样是“人均1万美元”,却有着不同的含金量。从产业结构看,北上广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走在了前沿。北京2014年三种产业结构比例为0.7:21.4:77.9,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已接近80%。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GDP单位能耗在下降,这都是新常态下的新特征。从收入结构看,在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通常约为55%,而在我国这8个省区市,这一指标仍偏低。2014年,北京居民收入占比为47.7%,广东为40%。与此同时,与民生福祉相关的幸福指标、环境指标仍在提醒中国,发展任务艰巨。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大多快于GDP增速,但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未跑赢GDP7.4%的增速,这都需要在提质增效上再努力。
迟福林: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种趋势下,我们的关键问题是调结构,到2020年能不能从投资主导转向消费驱动型的经济,能不能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能够迈过这个坎我们就大有希望。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GDP上要转变理念,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上来,从而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实现有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
用辩证思维:更重视GDP的增长质量
记者:我们不能片面强调GDP,但也不能不关心GDP。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只有稳增长,才能稳就业。
蔡继明:的确,GDP告别两位数的快速增长,但我们的就业没有出问题,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经济结构在优化。过去,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大约100万人就业。经过这几年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随着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大概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
迟福林:中国当前已经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的目标要放在实现公平可持续的增长上。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科学合理的GDP增速是我们发展的基础,仍是发展中的重要指标。同时,我们不能唯GDP。过去的发展中,我们把GDP当作唯一的目标,把它绝对化,甚至为了获取GDP的发展牺牲了环境和资源,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方式并不可取。我们要重视GDP,更要重视GDP的增长质量。
贾康:GDP增速放缓,但就业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这是结构调整、简政放权的成效,与营改增等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密切相关。如果在未来8年、10年、15年甚至更长时间段里,能够维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同时打造升级版成功,那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一定能够把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景。这其中,离不开改革、创新。新常态之下,必须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充分释放制度红利,通过制度安排、运行机制的创新,打开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唯此,才能真正实现更高质量、更加绿色、更贴民心的GDP。(记者 冯蕾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