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抗战胜利纪念日”的文化意蕴

2015年03月02日13:58   

从文化学的视角来观察,我国以立法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同时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具有强烈的文化指向和丰富的文化意蕴,其重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必将是深远弥久的。

文化特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设立,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现象,具有强烈而鲜明的文化特征。

其一,符号性。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成就是文化,而文化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符号。人类文化世界乃是由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的符号所组成。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符号,符号乃是文化的根基。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示着“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设立、传播和延传,不仅具有“京剧”、“中国结”似的中国文化符号性,而且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符号意味。

其二,时代性。所谓时代性,体现的是时代特征,反映的是时代诉求。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昭示的是当代中国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突出强调互利共赢精神,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张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其三,民族性。“抗战胜利纪念日”的民族性文化特征,来自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质。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不仅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实现民族振兴正确道路的思考,同时也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统一和在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由此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今天,中国以立法形式确立纪念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树立民族自信和历史自信。

其四,人类性。以中国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性、人类性的意义在于,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同时也传达了人类爱好和平正义、谋求合作发展的美好情感。

文化本质

文化本质反映的是人类不同形式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和区别性。准确把握“抗战胜利纪念日”的文化本质,是正确认识其文化意蕴、有效发挥其文化功能的必然要求。

首先,它呈现的是一种节俗仪式。节俗仪式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其气氛庄严、程式规范、意蕴深刻的特点,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巨大的心理暗示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事实上,设立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祭典、纪念在战争或惨案中死难的本国国民,庆祝人民的伟大胜利,自一战以来,在国际上已成惯例。例如,波兰、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将1月27日设为国家级哀悼日,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将德国投降的翌日设定为胜利纪念日,在这一天为战争中牺牲的战士哀悼,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其次,它唤醒的是一种文化记忆。文化学上将“记忆”看成是一个和文化、历史等范畴紧密相连的概念,目的是要验证集体存在的合理性,从而巩固集体的主体同一性。其实,早在1951年8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就曾发布通告,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而今,全国人大以立法的形式,将这一天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显然它唤醒的中华民族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文化记忆。

再次,它承载的是一种主流意识。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它所承载的是当今中国的一种主流意识,即是为了更好地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人们,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最后,它蕴含的是一种核心价值。文化的核心是价值问题。“抗战胜利纪念日”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正义、热爱和平、不畏强暴、团结奋进的核心价值。事实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并促成了联合国的成立,推动制定了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显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人民的胜利、团结的胜利,是自由战胜压迫、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

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来自于“人化”的过程,同时又必须回归于“化人”的过程才能实现。“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设立,对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是有助于激发国家意识。国家意识是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设立,对于全体国民国家意识的生成和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激发作用。事实上,国家意识既是一种政治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公民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强大,使之在各国各民族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有助于建构民族身份。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稳定共同体,是进入近代,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的事情。“中华民族”这个名称被广泛地使用,是在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以后,最早见之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书》,此后“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奋起的反侵略抗日战争,大大增强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分你我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设立,必将有助于海内外中华儿女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三是有助于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之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即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包括抗战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旗帜。“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设立,必将有助于当代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发扬。

四是有助于维护人类良知。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股势力不甘心接受二战失败的结果,竭力美化军国主义战争,刻意否认日本侵略罪行,肆意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旨在启迪世界人民反思战争历史、维护人类良知,同时显示的是中国人民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决心,也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势力的严正警告。

(作者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文化建设部副主任、中国电力政研会执行副秘书长)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