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彭国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2015年02月25日08:2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西方世界整体没有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在失落和反思的氛围中,马克思的《资本论》成为畅销书;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逆市上扬,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高效运转30多年的“中国引擎”,动力依然强劲。

  面对这两大“世界历史性事件”,西方和东方都在思考:应如何认识和定位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和定位中国,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执政党——中国共产党?

  独立自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立足点

  站在21世纪的地平线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时空交错的世界图景: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迅速推进,时空距离被高度压缩,地球演变为“地球村”;另一方面,东西差距、南北差距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之间,依然间隔着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进程,工业化、现代化依然是后者的发展主题,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要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处于追赶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自己的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不同国家给出了不同答案。肇始于拉美学者的依附理论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采用的,是模仿和依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依附性的事实存在,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中心—边缘”的不对称关系与等级结构。资本的本性和资本主义自身难以解决的经济矛盾,促使处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处于边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扩张。同时,由于自身消费不足和利润率降低等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

  从历史上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剥削和榨取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和原料等,使后者处于从属地位;从现实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跨国公司则通过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及行贿和资本运作等方式,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有效控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都是国际资本主义扩张的结果:是资本主义造成了不发达,依附造成了不发达。

  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的经验教训,得出了这样的科学认识: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因此,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都将坚持独立自主,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

  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奇迹”。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科学论断,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立足点和指针。以此为基点的中国道路与中国精神,即使在西方也获得了客观肯定。例如,美国马丁·哈特等人在《解读中国模式》一文中评价说:“中国将成为后发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模范,因为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表明,在现存的资本主义世界体制内,中国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行性的发展路向。”

  合作共赢: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增长点

  2014年9月,弗朗西斯·福山出版了自己的新著《政治的秩序和政治的衰落》。此时,对这位因鼓吹“历史终结论”而爆得大名的美籍日裔学者来说,当年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万丈雄心已经转化为深切的忧思。在反省和批评“美式民主”的同时,他把赞许和肯定的目光投向了中国。福山写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正是这种传统在经历了一个世纪衰落后的复兴。中国共产党正在回到历史中去证明自己,即便是没有西方的民主和法制的传统的益处,他们也能创建一个有能力的政府。

  也许福山并不情愿从根本上放弃“历史终结论”,但他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体认,代表了当前西方众多有识之士的一个共识:轻言“历史终结”没有现实依据,西方和东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两种文化传统、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将在相对和平的状态中共同度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

  中国共产党人远比福山有先见之明。在90余年发展征程中,这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执政党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仰和信念。当国内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党的队伍被严重削弱的时候,它仍然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时候,它仍然坚信“这个世界上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一定会多起来”。而当中国用短短30余年时间,从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它更加坚信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这种自信绝非坐井观天、盲目自大。在带领人民创造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后,中国共产党人仍然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仍将长期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占优势的压力,面临话语体系和舆论上“西强我弱”的现实格局。

  “三个没有变”和“西强我弱”的总体形势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和体现,依然任重道远。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进一步繁荣,中国共产党人要进一步证明自己,就必须在继续开发“内脑”的同时充分借助“外脑”,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与合作、交锋与交流。

  基于这种识见,中国共产党人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并举、义重于利,深入挖掘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合作的新机遇、新途径,帮助它们实现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种务实灵活的外交战略,不但使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而且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不但赢得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阵营的赞赏和支持,而且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与资本主义阵营的认可和合作。

  风物长宜放眼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需要建立在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基础上,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和检验。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有足够的历史智慧和耐心。

  同心圆梦: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交汇点

  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怎样实现人类共同梦想的理论和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蓝图的构想,核心就是使人类摆脱“人的依赖关系”与“物的依赖关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无疑是一个能够拨动所有人心弦的美好梦想。

  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追求,以走中国道路为现实路径,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动力源泉。这一伟大梦想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贯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现代化不懈努力的“两个一百年”历史进程;这一伟大梦想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坚定指向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指向经济发达、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梦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占世界总数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拥有8000多万党员。中国梦的实现,必将为人类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美好梦想确立良好范本、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梦虽然立足于中国、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不是独善其身的梦想,更不是称霸世界的梦想。以邻为壑的旧思维,为中国梦不齿不容;国强必霸的旧逻辑,与中国梦格格不入。中国共产党人秉持“计利当计天下利”的理念,强调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可以想见,在追逐美好梦想的共同心愿与实践中,世界各国人民将紧密团结、相互支持、真诚合作,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自由人联合体”将呈现更加清晰光明的前景。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马克思的这段名言经历过近两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今天依然让人热血澎湃。在开辟和拓展中国道路、追寻中国梦、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已为这段名言作出了生动的时代注解。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因这一实践而不断焕发生机活力,赢得更多的认同,更大地造福中国、更多地造福世界。

  (作者系人民日报理论部高级编辑)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