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燃:中国反腐的世界性意义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腐败每年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财富损失在200亿到400亿美元之间,这笔损失无疑十分巨大,但是,跟全世界每年9000多亿美元的非正常流动资金相比,这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而这些非正常流动资金,很多是跨国公司从发展中国家巧取豪夺的财富。这些资金之所以能够逃避监管,非正常流动,则是由于西方国家一整套成熟运作的地下金融体系在推波助澜,诸如避税天堂、皮包公司、人头账户和影子基金会等等,它们则从中获利。中国掀起打击在逃境外经济嫌犯的“猎狐”专项行动,积极推动以追逃追赃为重点的反腐败国际合作,把打击资金非法流动提到国际反腐败运动的议程上来,重新定义腐败的概念。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通过的《北京反腐败宣言》和二十国领导人在澳大利亚签署的《布里斯班峰会公报》都表明要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和司法机关合作,加速遣返或引渡腐败官员、没收和返还资产,拒绝为腐败分子及其非法资产提供避风港。中国政府的强势出击,主导了国际反腐败运动的议程,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特别是那些历经几十年向西方国家追讨被盗资产和要求遣返贪官未果的弱小国家。(《环球时报》2015年1月19日)
黄振奇:发展混合所有制不等于国有经济私有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人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释为要把国有经济民营化或私有化,这显然是错误的。恰恰相反,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成功之路,不可动摇。(《红旗文稿》2015年第2期)
缪 迅:意识形态工作高校守土有责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已成常态。西方发达国家某些价值观及其所推行的政策主张形成了相当大的市场效应,并通过各种渠道产生影响。从全球范围看,无论是硬实力的比拼,还是软实力的较量、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力量。应对综合国力竞争新趋势,高校在把握方向、立德树人方面的使命更加艰巨。特别是在某些势力热衷以我国高校为目标,持续进行分化、西化,与我争夺青年、争夺下一代的情况下,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以及教育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当下,高校大学生,也包括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特征也日益明显。所以,能否引导高校大学生和教师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是高校党委面临的重大课题。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紧紧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2日)
张茉楠:中国引领全球经济持续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历史阶段,中国将进一步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实施对内对外开放的“双开放”,促进外资请进来和中资走出去的“双联动”,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和国内经济再平衡的“双平衡”,让世界从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获得增长红利。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至2010年,全球进口总体萎缩8.4%,中国逆势增长23.3%,成为全球需求的支撑者,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亚洲而言,中国的影响更为显著。过去10年中区内贸易比重大幅上升,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价值链和“新雁阵模式”。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让世界持续分享增长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包括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推动WTO多边协定《信息技术产品协议》谈判,申请加入服务贸易协定,并就WTO政府采购协议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中国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签署的自贸协定达12个之多,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经济“再平衡”和结构升级给世界带来新机遇。2020年,中国届时将释放64万亿元购买力,有望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进口市场和增长最快的进口市场。庞大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引领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此外,预计今后十年,中国高科技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20%—40%,这是巨大的合作机遇。随着今年中国将首次成为“净资本输出国”,资本大规模走出去,将意味着中国已经有能力重塑本国竞争优势,有能力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瞭望》2014年第52期)
[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发展正全面改写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经济后发优势持久。“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换挡只是表象,发展模式转型与产业优化升级才是本质。从近期来看,中国在“新常态”下仍有7%至8%的经济增长实力。从长远来看,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仍将维持在世界领先地位。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将是高效的投资,如在基础设施、新能源、环境保护、外贸附加值,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研发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与此同时,更要发挥市场作用,探索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让数字化与互联网等新业态成为发展红利。中国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愿意进行跨越式改革,这尤其考验灵活性与迅速调整应变的能力。一方面要勇于承认过去的错误,一方面要善于不断分析,重新组合以优化自身前进的方向,一旦改革出现问题,能够立刻改变航向。中国领导人的学习欲望与求知欲很强,这能保证中国在改革中及时调整思路,并推行最佳经验和方案。中国社会目前正在经历深刻转型,在这样的时期,维持经济与政治稳定远比取得今天的成就更加困难。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在改变全球资本投资格局,其倡导的亚太自贸区、“一带一路”等跨区域经贸发展模式也正取得实质性成果,成为新国际经贸格局的缔造者。(《经济日报》2015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