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郑晓博:共青团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

2015年02月09日13:48   来源:前线网

原标题:共青团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社会建设领域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崭新论述及“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改革要求。把握新形势下青年与共青团工作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共青团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凝聚、动员青年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提高青年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等方面大有可为。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是共青团强化社会职能、推进团的组织和工作创新,提高团的工作科学化水平和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本领的必然要求。
 

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维度与共青团社会职能转型升级
 

相对于社会控制和社会管理等传统模式,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在理念、主体、目标和方法论等四个维度上都体现出显著的新特点。这些新特点要求共青团进一步强化社会职能,在四个维度实现从辅助管理到参与治理、从单方行政到合作共治、从管理青年到服务青年、从精英主义到群众路线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覆盖面,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服务好国家发展大局,履行好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政治责任,完成好党赋予共青团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政治任务。

  一是从辅助管理到参与治理——理念维度的转型升级。面对经济社会变迁,创新社会治理首先在理念维度上由传统的控制、管理向治理转型升级,更加强调上下互动、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相结合,更加重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首创精神。共青团承担着团结和凝聚青年的政治职能及联系、服务青年群众的社会职能。传统上,共青团被定位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同时辅助政府管理部分青少年事务,其职能履行更多地依靠与党政机关类似的行为模式和管理机制。这可能导致共青团组织的“政府机关化”倾向,一方面存在脱离青年群众的危险,另一方面使得共青团的工作无法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变迁,突出表现为团组织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问题,以及团的工作覆盖面问题。要增强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就要使共青团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符合当下青年的成长特点和规律。这就要求共青团强化其社会职能,将政治职能寓于社会职能之中,通过发挥社会职能来实现政治职能。因此,积极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实现从辅助管理到参与治理的转型升级,对共青团强化社会职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是从单方行政到合作共治——主体维度的转型升级。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更加强调为实现公共利益而相互合作,共担治理职责,资源共享,相互信任和平等协商。治理手段更多转向“承诺—遵守”式的柔性治理;治理主体的权力来源也更加多元化。共青团参与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在主体维度实现从单方行政到合作共治的转型升级。从被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管理任务的代理人,转变成具备治理主体地位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在用好政府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资源整合优势。同时,积极主动发现当下青年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管理好与青年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到哪里,青年有什么样的需求,团组织就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共青团并非是以法定性权力和强制性权力约束控制青年自组织和青年社会组织、行政色彩强烈的主管机关,而是尊重两类组织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资源、组织和业务优势,带动其发展,赢得其认可和认同的枢纽型组织。双方是共享资源、相互信任、业务上相互合作、决策上平等协商的合作共治关系。

  三是从管理青年到服务青年——目标维度的转型升级。创新社会治理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联系紧密,体现为在规则、功能、场域、角色方面朝着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转型升级。转变政府职能,就要发展多元化的治理结构,让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及时回应社会需求。过去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更多是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服务,在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方面回应性不足。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新时期共青团社会职能的发挥应当着眼于发挥治理主体作用,围绕服务青年开展工作,保障青年群众享有广泛的社会权利。确立服务青年的目标,有助于共青团立足青年群众的现实需求为青年社会事务提供专门化服务,在服务对象、内容、理念与机制方面实现治理创新。共青团将不仅直接服务青年个体,而且要服务青年自组织和青年社会组织;在巩固传统项目优势的同时,还要重点加强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等关系青年最迫切需求的项目,建立健全网格化和项目化管理机制、社会化运作机制、市场化竞争机制和一站式服务机制。

  四是从精英主义到群众路线——方法论维度的转型升级。群众工作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二者的目标高度契合,都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管理”走向“治理”的理念升级,就是要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人翁精神和首创精神。因此,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从依靠科层制政治行政系统和上传下达机制,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群众路线工作方式转型升级。马克斯·韦伯认为,科层制的官僚体制和上传下达机制,天然地具有抑制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倾向。共青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样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结构,这使得共青团在应对经济社会变迁时,产生了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问题,以及团的工作覆盖面问题。在参与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落实群众路线,实现工作模式机制的“流程再造”,是共青团在新形势下必须进行的一次自我革命。这种自我革命将使共青团的工作模式融合自上而下的科层制和上传下达机制、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不同主体之间的横向互动机制三种运行机制,形成向基层倾斜的扁平化、高效率服务平台。
 

新形势下共青团强化社会职能的根本路径
 

共青团只有在四个相应维度实现转型升级,强化社会职能,才能更好地参与治理,履行好、完成好党赋予共青团的政治责任和根本任务。

  一是广泛联系各类青年,巩固人力资源优势。理顺与青年的关系,形成与青年的良性互动,是共青团强化社会职能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共青团始终代表和维护青年根本利益,必须联系好广大青年,将各类青年团结在团的旗帜下,巩固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人力资源优势。共青团能够广泛联系各类青年群体。首先,共青团除了通过各级团组织直接联系广大团员外,还通过青联、学联、少先队组织以及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团属青年社团联系着各界青年;其次,共青团通过对青年自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凝聚着不同兴趣和爱好的青年,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不同青年群体在民生方面的不同层次需求;再次,发生重大社会事件和突发性社会危机时,共青团还能组织动员教育、卫生、科技等各方面具有特长的青年,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治理。共青团最广泛地联系青年,关键是要把青年个体的理想信念和利益诉求提炼为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基本内容,用先进思想引导青年,尊重和服务青年合理利益诉求,满足青年特有兴趣,培养、提升青年职业发展及社会化技能,培养团干部的人格魅力和对青年的感情。

  二是加强合作治理,整合资源优势。政府权力从一些社会领域中退出来,意味着社会组织要承接起更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共青团在整合资源,承接青少年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共青团工作能够缓解、弥补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制度摩擦和制度空白,这种“社会调节器”功能是共青团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的独特价值。因此,共青团强化社会职能,首先应维护好党和政府对共青团的信任,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共青团工作的大力支持,同时承接好青少年事务的服务管理职能,发挥好“枢纽型”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共青团增强参与社会治理能力,尤其要协调好与各类青年自组织及青年社会组织的合作治理关系。青年自组织因其原生态、非正式、自发性、网聚性、开放性等特征吸引了大量青年,同时也存在管理松散、资金匮乏、组织不稳定、活动不足等问题。而共青团具有传统上的资源、人才和信息优势。因此,主动联系、服务、引领青年自组织和青年社会组织,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治理局面,延长工作手臂,是共青团联系好新兴青年群体,建立服务管理青年新战线的必然要求。

  三是做好区域化团建,强化组织基础。共青团最大的危险是脱离青年,脱离了青年共青团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就丧失了逻辑起点,而共青团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基层团组织的生存危机。做好区域化团建工作,依托街道社区等青年集聚生活的重要阵地,立足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突出街道团工委的堡垒作用和枢纽功能,打破行业、层级、所有制界限,整合服务青年的工作网络,是强化共青团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组织基础的必由之路。推进区域化团建,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各级团组织探索出的成熟模式、案例,结合青年群体的普遍特点与本地青年的特殊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切以为特定区域青年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吸引好、凝聚好区域内全体青年为工作目标。因此,各基层团组织可以大胆探索,总结出适合本街道、本社区的区域化团建模式,形成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制度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区域化团建的活力和有效性,夯实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

  四是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活动载体。整合现有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共青团工作阵地,是适应区域化团建新格局的需要,也是共青团组织延伸手臂、增强活力的重要依托。双边市场理论对共青团的活动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存在联系性,但同一活动项目对不同青年群体的吸引力不同,而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会产生正的网络外部性,能够通过不同青年群体的联系性来增加参与主体总量和活动总体效果。过去共青团联系和服务青年的工作模式呈现出组织上的“纵向分割”和活动上的“单兵突进”特点,一方面导致同一区域内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乃至不同战线的团组织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存在“老死不相往来”的弊病,另一方面导致不同活动项目实施效果的差异性,无法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影响活动本身对青年的吸引力。因此,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不仅能够打造团组织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的“服务大厅”,也能构建团组织联系青年的重要组织基础、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工作载体、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空间。

(作者:共青团北京顺义区委书记、副研究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前线》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