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李春华:民心关乎国运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七十六

2015年02月09日13:34   来源:前线网

原标题:民心关乎国运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话语,质朴感人、饱含深情、亲切温暖,让人深受鼓舞,增强了追求幸福的决心和信心。不仅如此,这些论述中包含了对民生问题的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体现了对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思想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当前改革发展时期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突出民生工作的重要地位: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的思想,将改善民生融入执政追求之中,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更加自觉地关注和改善民生,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表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段话表明,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民生”,意为百姓的生活、国民的生计。重视民生,可谓是历代执政者的共识。人们经常引用封建社会的“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来说明要重视民众的力量。但是,传统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目的。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所说的话,共产党关心人民群众是为了人民群众本身,而不是为了共产党自身;封建皇帝关心百姓是为了他们自己,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好地给他们当牛马。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区别。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生的具体内容,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的途径是不同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翻身解放,这是最大的民生。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已经得到了解放,民生具体落实到带领大家发展经济上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可以概括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解决改革发展遇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自己的“民生观”。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讲道:“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2013年8月在辽宁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将“民生”与“国计”并置,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把坚持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到执政的高度,作为执政的根本目标、价值追求,这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丰富民生概念的主要内容:以物质为基础、以制度为保障、以精神为支撑的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的重要论述,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包括物质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等在内的系统的民生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生的思想。

  在物质民生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解决关涉人民切身利益问题,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改善,无疑是民生的首要任务。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上强调:“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在政治民生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主体地位、民主权益的保障问题。2014年9月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纪念活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在文化民生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更多的文化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做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探索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径:党和国家的领导与人民的辛勤劳动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的思想,不仅定位了民生工作的重要地位、丰富了民生概念的主要内容,而且对如何改善民生也作了很多重要论述。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劳动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活生产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里表明,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要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要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发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在“物质主义”价值理念导引下,发展却越来越违背自己的宗旨,甚至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盖一幢、两幢、三幢、四幢……直至所能占用土地的最后一幢,然而,我们却忘记了盖房子是为了什么。”因此,改善和保障民生,要求我们首先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一方面,发展是硬道理,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改善和保障民生,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社会的公平正义。民生的首要前提是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但是,这并不一定自然而然地就能解决好民生问题。古人的“不患贫而患不均”,实际上就是“不患贫而患不公”。这里的“不均”,并非“平均主义”,而是指不遵名分、不按规矩分配社会财富,强取豪夺践踏了社会公认的“公正”、“公平”准则。人们往往更加关注,分配方式是否合乎“正义”,分配的结果是否真正合理。这是一条古今中外颠覆不破的规律。因此,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说,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考察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4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国庆招待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实现13亿多人共同富裕。他说,我们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直接主体,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改善民生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是我们走上幸福之路的领路人,但实现“幸福”最终还要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解决好中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既是党和人民政府的任务,也是人民自己的事情。“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左传·宣公十二年》中为:“民生在勤,勤则不匾,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其中含有强调勤劳是个人美德之意。不仅传统农耕文明时代需要勤劳,今天的科学技术发达时代仍然需要勤劳。民生的实现不能等、靠、要。靠恩赐、靠施舍,那是封建思想在作怪。在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既不存在施舍者和恩人,也不存在被施舍者和乞讨者。社会主义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区别只在于分工不同。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勤天下无难事。”党和政府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创造和维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作者: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前线》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