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陆小成:推进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

2015年02月09日13:28   来源:前线网

原标题:推进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

所谓低碳协同发展,是指以低碳发展为目标加强多方协同与合作,在融合、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改变传统的高碳增长模式,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经济。低碳协同发展注重以协同、合作、融合为基本原则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整个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和低碳产业,减少碳排放,形成低碳高效的经济体系。当前,京津冀面临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与挑战,目前仍处在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化的关键阶段,需要以低碳发展为重要目标,推进协同发展。
 

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的前期基础
 

京津冀地区地缘相近、交通相邻、文化相似,长期以来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与文化交融,低碳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前期基础。

  首先,生态环境建设合作不断深化。近年来,三地相继签订了《北方地区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商业发展报告》《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的区域合作协议,预示着京津冀进入全面合作阶段。在生态低碳发展领域,近年来,京津冀积极实施转型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环境友好政策和重大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进展。

  其次,新能源产业形成集群态势。北京2009年成立我国第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重点定位于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中关村将低碳产业的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确保低碳产业技术研发实力居全球领先水平。保定的中国电谷,建成和在建的有太阳能光伏发电产品制造企业7家、太阳能光伏、LED企业12家等。滨海新区已经聚集了近30家风电整机生产商、主要部件以及为主机配套的企业,包括丹麦维斯塔斯公司、美国雷可德集团等一批世界风电巨头,成为我国风电设备生产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再次,初步形成了低碳协同发展的格局。北京主要发展新能源汽车,风电和太阳能研发;天津的风能设备制造,锂离子和镍氢电池、薄膜太阳电池;河北保定主要集中于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制造。保定和邢台推出太阳能小区,保定还建了一个太阳能大厦“电谷锦江国际酒店”。三地初步形成了协同发展格局,以风电和太阳能产业为例,借助北京的低碳技术研发,在河北各城市布局制造,低碳产品在整个京津冀区域推广和应用,将能共同打造中国新能源研发和应用的低碳发展示范区。

  此外,在低碳能源基础方面,京津冀地区本身光能、风能资源丰富。尤其是河北,风能资源储量在7400万千瓦以上,技术开发量在1700万千瓦左右;在太阳能方面,张家口和承德每年光照都在3000~4000小时,属于太阳能可利用的二类地区。其实整个京津冀地区属于雨水较少、光照时间长的区域,完全可以多发展光能产业和其他低碳能源产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重化工比重,促进该区域低碳转型发展。

  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制约,京津冀环境问题突出,水资源非常短缺,低碳协同发展存在很多瓶颈和障碍问题。

  区域空气污染严重,低碳发展目标任重道远。当前,重化工业在河北、天津较多城市还占一定比重,致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过大。根据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4年3月份及第一季度京津冀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邢台、邯郸等24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不足50%,3月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前10位城市中河北占据了前七位。2012年,河北省消耗燃煤总量由2006年的2亿多吨上升到3亿多吨。河北省的产业结构造成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消费居全国第二位,单位GDP能耗比全国水平高近60%。

  低碳技术创新不足,低碳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在低碳技术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与国外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低碳企业主要的核心技术采取与国际企业合作开发或者购买许可的方式获得。如果不能通过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优势,那么发展的低碳产业还将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陷于对于西方低碳核心技术的依赖。

  低碳协同发展人才缺失,人才流动机制不够完善。京津冀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汇集,具有强大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但针对低碳领域的技术人才相对缺乏。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等低碳产业领域招聘不到需要的低碳技术人才,而且区域之间的人才流动受到很大的限制,人才都希望流入北京,一旦进入北京,很少流入河北等区域。

  合作机制欠缺,没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惯式。目前,低碳领域合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抱团协同的创新合力。如保定的光伏产业的产品在北京应用较少,北京具有较好的光照强度,但使用太阳能设备的领域非常少。北京优势的高科技人才对天津、河北的服务力度不够。在其他政策和产业领域,三地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没有打破自顾“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惯式,在政策服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较大差距,导致北京、天津形成对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虹吸效应和过分极地效应,影响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低碳发展。

  生态补偿和碳交易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虽然在碳交易方面,京津两地有了一定的基础,分别建立了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北京环境交易所。但对京津冀三地的生态补偿和碳交易市场开发不够,效果不够明显,未能发挥推进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的引擎作用。多年来,河北张家口、承德等地区为京津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上下游之间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补偿标准没有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科学计算,加剧了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导致部分农民因此出现了政策性返贫现象。在京津冀晋蒙经济合作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没有形成合力分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局面。

  低碳协同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京津冀在基础设施领域存在供给总量不足,区域差距较大等问题。京津冀等各大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管发展很快,但与国际同类型城市比较差距很大,周边中小城市和区县或乡镇差距更大,制约了资源、人口、技术、信息、产业向欠发达区域的集聚和流动。低碳发展的基础设施同样存在不够完善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低碳产品应用与推广,如风能、太阳能产业发展缺乏配套设施,电动车的充电设施不足制约电动车产业的发展。
 

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指出,要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面对京津冀资源能源高耗、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加快京津冀低碳领域的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强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从国家层面,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下设生态文明建设小组专门负责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与低碳发展问题。建立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的组织、法制、信息化的合作框架。通过顶层设计,从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布局和均衡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北京非核心功能疏解到天津、河北等地,促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均衡发展。

  加强低碳协同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协作分工,建立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应该积极利用自己的研发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信息交流。同时,积极探索低碳技术合作创新机制,推动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横向合作,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加强产业的协作分工,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加快建立京津冀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突破行政体制障碍,提供高质量的低碳科技信息共享、资源整合、低碳技术扩散与低碳技术转化、产业孵化等服务,促进京津冀不同区域间的低碳产业分工、梯度转移和产业集聚,构建功能互补、布局合理、市场互联的低碳创新一体化机制。

  加强低碳人才培养,为人才合作与流动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尽快考虑开设低碳技术专业,培养,吸引和留住低碳人才。就京津冀地区而言,率先在高职、本科、研究生不同层次开展低碳经济相关教育,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低碳人才,以北京为中心,建设区域性低碳技术人力资源培养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教育行业的合作优势。京津冀区域间要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政策,打破户口限制,加强三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和户口管理制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使人才能够按照市场规则和自由、自愿的原则流动。

  开展京津冀碳交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体说来,一是积极开展碳交易,加强跨省市、跨流域协同治理,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扩大环境容量,拓展生态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二是探索京津冀生态共同保护制度,建立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补偿区域水资源使用权损失、生态林业用地使用权损失等费用,提高京津两市对河北地区在植树造林、水资源输送、“稻改旱”工程等方面的补偿标准,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三是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产业体系,帮助欠发达地区建立低碳领域的协同发展与合作机制。

  打造低碳自主品牌,加强低碳产业集群发展。京津冀低碳协同发展应以低碳、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强低碳自主品牌建设,加快高能耗产业的转型、淘汰或升级,开辟一些低碳的新型产业园区,河北省有目的地进行新兴产业、高端产业、低碳产业的培育和集群发展。打造低碳自主品牌,重视低碳产业集群规划和低碳宣传,从提出概念到品牌包装、注册、网上运营等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在税收减免、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用地保障、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京津冀区域加强政府在低碳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作用,为提供企业良好的环境,根据地方的优势不同,促进不同特点的低碳企业集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地铁、生态防护、教育、医疗、旅游、文化体育等六大服务圈。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总量供给,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另一方面,要注重京津冀地铁圈、生态防护圈、教育服务圈、医疗服务圈、旅游服务圈、文化体育圈等多个“协同圈”建设,促进三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有效吸引人才、资金、产业向河北天津疏解,促进均衡、低碳、协同发展,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支撑和发展基础。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前线》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