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张占斌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编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年 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常态下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民共享改革红利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就业,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通过就业,一个人才能获得收入、安居乐业、实现价值,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实现人民共享改革红利,首先必须解决好就业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 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许多愿望和目标都将无法实现。
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总体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人才匮乏的突出矛盾。一些沿海地区还面临流动人口比重大、周期性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交替出现的问题。做好就业工作,要标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要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不断促进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 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二、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问题极其复杂,也是老百姓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的战略,一方面,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总体人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又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富的和穷的都不满意,出现“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现象。因此,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人民共享改革红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同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三、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老有所养,是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老无所依,是每个人都不希望遇到的情况。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中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养老的能力逐渐丧失。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意味着对将来年老后的生活有了预期,免除了后顾之忧,从社会心态来说,人们多了些稳定、少了些浮躁,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兼顾各类人员社会待遇的确定制度和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同时,要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四、深化教育领域和医疗体制改革
中国有 2.6亿名在校学生和 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 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
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要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
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往今来,住房始终倾注着人们许多的希冀与憧憬。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过去住房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房价快速上涨成为大多数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望房兴叹。住房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它逐渐成为政治问题,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和公信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人们能够负担得起的住房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要总结我国住房改革发展的经验,借鉴其他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住房建设的规律性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量,同时要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节约资源、安全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
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升华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环境改善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相关专题 |
· 理论书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