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经济新常态》第三章·保持战略定力与平常心:新理念与新思维

第一节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

主编  张占斌 

2015年01月29日11:1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编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不断呈现新情况、新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要敢于面对风险挑战,敢于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当前保持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根本要求。

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必然性

坚持稳中求进,是近年来党中央确定的工作总基调。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以经济增长的积累和效益为核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中国一定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稳中求进”的基调来自于对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虽然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机遇,是倒逼中国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已略显乏力,国内工业的增长动力减弱、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实体经济吸引力不足,经济结构将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仍需改革创新;同时经济社会矛盾不断凸显,转变发展方式、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当前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断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中求进是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体现了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辩证法。稳中求进中的“稳”是指事物稳定的状态,“进”是指事物变化的状态。稳中求进是事物两种状态的辩证统一,关键是要采取渐进发展的方式。“稳”是稳增长、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是前提和基础;“进”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方向和目标。只有通过“稳”,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只有通过“进”,才能不断巩固经济增长的新基础,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够实现新一轮更高水平、更可持续、更小代价的可持续增长。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均衡地稳定增长。

坚持稳中求进,就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稳”与“进”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稳”才能更科学地发展、更持久地前进。在经济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稳、进、改的关系,审时度势,谋定后动,做到静有定力、动有秩序、改有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就是要自觉地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就是要既谋划好顶层设计又注重眼前实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就是要推进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提高,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稳中求进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宏观政策要稳,就是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坚定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稳政策目的是稳市场预期。注重定向调控,不靠短期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而是依靠改革和市场来推动发展。微观政策要活,就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落实,增强市场主体内生动力。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不断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把基本民生搞好,加强社会保障,织牢社会稳定的安全网。从根本上讲,稳中求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方针。历史地看,稳才能更科学地发展、更持久地前进。

过去三十多年里,正是靠稳扎稳打,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进,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处于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这要求我们必须稳步前进,既不能冒进,也不能停滞。坚持稳中求进,就必须要把改革要求与科学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要求统一起来。要把改革的顶层设计、理论论证与尊重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首创精神统一起来,尽量减少或避免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始终做到稳定、改革、发展三者相协调、相统一。

二、必须坚持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旋律

稳中求进中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基本稳定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是要综合施策,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物价走势反弹,保持市场预期稳定;就是要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稳”字当头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加健康发展。

第一,要保持增长稳定。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虽然速度快、规模大,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我国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增长速度必然会回落。但是,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稳定,对于保证就业还是必要的。增长速度过低,会影响社会的预期和信心,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因此,既不要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也不需抑制合理的经济增长,关键是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要保持物价稳定。物价涉及民生、关系社会大局稳定。物价如果过低,经济会陷入衰退;物价如果过高,经济则会失衡。我国中低收入人口比重大,对物价剧烈波动的承受能力低。我国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输入性通胀压力也较大,加上 2013年价格环比上涨带来的翘尾因素,物价调控任务还很重。

第三,要保持就业稳定。促进就业是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当前就业形势仍很严峻,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以及下岗人员再就业工作交织在一起,压力很大。世界经济仍然低速增长,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与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突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城镇新增就业任务艰巨。因此必须要把就业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拓宽就业渠道,才能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第四,要保持农业稳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果农业出现滑坡,经济社会就会出现波动。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十分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稳定农业首先要稳定粮食。当前我国粮食虽然连年增产,但供求仍存在“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根本原因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还跟不上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我国粮食安全才能更有保障。

第五,要保持出口稳定。稳定出口主要是为了稳定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稳定外向型就业,同时消化过剩产能。当前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世界主要经济体总需求仍然不足,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东南亚国家出口竞争力上升,而我国出口竞争优势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优势在递减。稳定增加出口,需要实行多元化出口战略,培育潜在市场,尽快形成新的出口竞争优势。

第六,要保持社会稳定。要积极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大局稳定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这要求我们要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关注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内外因素,把不安全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人们安居乐业,健康发展。只有社会稳定,发展才会有基础。

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进取的基本方向

稳中求进中的“进”,就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调整结构,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勇于突破创新,以改革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

第一,要加强改革创新。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成功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应继续深化改革,着重加强利益关系调整、资源要素分配。重点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进展;要坚持放开和放权,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创造更好的条件;要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目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第二,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要采取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并用方式,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并举,采取地区、产业差别化政策。既要减少过剩产能、高能耗产业,又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压缩、消化过剩产能,积极鼓励东部地区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来盘活存量,同时也要支持中西部地区通过加快发展做大增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要不断改善民生。人民生活状况弱化会加剧社会矛盾,也会影响经济发展。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解决民生中的突出问题,既可以扩大社会消费,同时也能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因此,要着重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在加强政府财政补贴的同时,也要积极帮扶广大人民群众勤劳致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分享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