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公祭日里的回望

班永吉

2014年12月12日16:1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4年3月29日,离清明节不几天了。这一天下起了大雨。我来到了想往多年的南京,第二次见到了朱成山。第一次相见,我们是在北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座谈会”上。朱成山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兼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

我是第一次来到南京,第一次拜谒南京城西江东门这座将石头、建筑、艺术融进历史的史书般的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枯树、断墙、小草、鹅卵石、花岗岩,在这里共同烘托起人类亘古不变的生与死的主题,叩问着千万活着的人的良知与人性。天空中飘落的雨丝抽打着我的魂灵,我的心沉甸甸的,也感到步履有些沉重,

这里是石头路、石头墙、石头碑、石头房、石头雕塑、石头广场……一块块石头形成了一个个特殊的符号,凝固成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这里的石头形状各异。有豌豆粒般的小砂石,有拳头般大的鹅卵石,也有千斤重的长条石;有灰白色的花岗岩,有雪白晶莹的汉白玉石,也有锈迹斑驳的太湖石……各种石头在那里汇积如山。

这里是艺术的墙、艺术的雕塑、艺术的石碑、艺术的广场……一门门艺术在这里汇集成海。这里有墙的艺术。石碑墙、铜版墙、哭墙(遇难同胞名单墙)、诗碑墙、浮雕墙、纪念碑墙、残破的围墙、弹痕累累的古城墙……一道道高低不同、体量不一的墙壁,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组合成一面面历史的“回音壁”。

这里是碑的艺术。标志碑、纪念碑、奉献碑、植树碑、赎罪碑、铜诗碑……一块块形状各异、意义不同的碑,在不同的空间里组合排列,形成悲与愤的同一主题。纪念馆的标志碑高12.13米,外形宛如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上端镌刻着一排黑色的阿拉伯数字“1937.12.13——1938.1”,艺术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

这里是雕塑的艺术。有抽象雕塑,也有意象雕塑;有组合雕塑,也有单一雕塑;有浮雕,也有圆雕;有石雕,也有玉雕、泥雕、铜雕等等。由三根黑色三棱石柱、五个褐红色的铁圈和中间三根倒下的“人”字形横梁,艺术地组成了“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

在悼念广场上,一组由“残破的城墙”、“残缺的军刀”、“历史的桥梁”、铜质的“遇难者头颅”和被活埋的“遇难者手臂”,组合成“古城的灾难”大型雕塑。而墓地广场围墙上镶嵌着名为“劫难”、“屠杀”、“祭奠”三组浮雕,是根据历史的照片,用艺术的手法向人们再现那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洁白无瑕的汉白玉和平雕塑,向无数的观众阐释“和平”的真谛,宣示着以史为鉴、共创和平的理念。

空旷肃穆的墓地广场,是人们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和心灵碰撞的空间。小道两旁,安放着17块用太湖石做成的小型石碑,它们是上新河、汉中门、北极阁、燕子矾、草鞋峡、中山码头等,全市各地所立遇难同胞纪念碑碑文的缩影和集中陈列。据朱成山介绍,这块赎罪碑是一位名叫横山诚的日本老人出资建成的汉白玉碑,他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中国人民赎罪。

集会广场,是组织大型悼念仪式和集会的场所;小的悼念广场,是供人们向遇难同胞献花、默哀,举行祭奠活动的地方。

坟墓造型的半地下史料陈列厅、外形如棺椁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一座座建筑物就是一个个被物化了的艺术载体,是人们观瞻历史真相的一扇窗口。

记忆是对过去的重构,记忆可以传承。民族的创伤使人愤怒,愤怒让朱成山选择了直面侵华日军76年前犯下的残暴罪行。

朱成山说,为了让历史记忆能成为南京的特色文化,让国家曾经的落后及其因此惨受的耻辱作为一种史训展示出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南京市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的呼声,决定“建馆、立碑、编史”三件大事一起抓。建馆,即在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人坑”遗址上建造一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立碑,是在全市主要屠杀遗址上建造13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编史,邀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等专家编撰出版南京大屠杀史料专著。一句话,固化历史记忆,让历史的文化在南京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至1985年8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系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系列中最先开放的纪念馆。

肩负着对中华民族受难的耻辱历史负责和对振奋民族精神负责的精神,朱成山带领他的团队还做了一件功不可没的事情。

1995年夏,他们发动了15800多名大学生和高中生,把当时南京市所辖的15个区县570多万人口中70岁以上的老人,全都采访了一遍,留下了口述史的记忆。与此同时,又在江东门再次发掘“万人坑”,并对遗骸进行史学、考古学、医学、法医学等多种学科的鉴定与保护,为历史记忆留下重要的物证。他们还先后赴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座城市举办展览,让历史的记忆得到弘扬及普及。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耻教育有了活生生的教材,来自全国各地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在这里发出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誓言。

从2005年起,纪念馆进行大规模扩建,新馆平面布局被设计为一艘和平之舟,在大量扩充南京大屠杀相关史料与文物的同时,与和平关联的内容也进行了扩充:和平公园、和平雕塑、和平舞台、和平集会、和平研究、和平期刊、和平树、和平花、和平草……2007年12月13日,新馆建成开放,她以一流的“建筑、雕塑、展陈”三大亮点,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

和平到底是什么?如何来解读和平的概念?朱成山也是和平论的著述者:和平包括两个方面:积极而言是指自愿合作的个人、团体乃至国家为实现美好的社会目标,如一国为了追求建设与发展需要。谋求实现国际、国内安宁的和平环境;消极而论是指避免直接地施以精神及伦理的暴力。从和平研究的角度,又把和平分为 “内部和平”与“外部和平”,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国家以及国际体系五个层面。在世界和平运动史上,早期比较重视国家之间的和平,然后逐渐地向国际体系,以及社区和平层面扩展,现在则包括家庭和谐以及个人的心灵平和。因此,和平的生活不仅要构筑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对抗,同时也包括在社区和家庭中没有暴力。因此,和平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家庭则是和平的细胞。

朱成山平和地望着我们又娓娓道来:和平在哪里?和平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既然和平属于大家,大家都应该做和平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不管是何种肤色的人,还是男人和女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想一想自己与和平的责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家庭和平、为社区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应该做点什么样的贡献。愿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充分地享受和平,也让我们在对和平的祈盼与思考中感受和平的责任,共同为和平的伟大事业出一份力。

“几年前,我曾在南京听到日本友人弹唱了一支美妙的歌——《大象列车开来了》。这首歌传播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歌声如泣如诉的告诉人们,在不堪回首的战争年代,恶魔之手,曾无情地吞噬了许许多多的生命,就连名古屋动物园里老虎、狮子、猴子等动物也未曾幸免,遭到了杀戮。动物何罪?生命何罪?而一个普普通通的日本老人,却以巨大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竟然奇迹般藏匿了一头大象,让它免遭杀害,使大象在逆境中得以生存。战后,这头大象受到了日本各地孩子们的欢迎,为无数孩童们送去了欢乐和笑声。更为重要的是,歌声催使人们去思考:人类如何摆脱自相残杀的厄运?人类怎样与动物乃至大自然和谐共存?这首传唱至今的歌,说明了歌唱生命的歌曲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说明了和平之歌一定会经久不衰!”

朱成山在讲述着这段凄美的故事的时候,我分明感受到他挺拔的身躯上所扛起的那面维护正义的旗帜。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联系在一起时,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我想,朱成山也是中国的一张名片。

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我国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一个国家公祭日。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吸取历史教训;只有铭记历史,才能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谢磊、赵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