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国梦”的召唤下,中华文化复兴的提出,更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意义。
一、中华文化复兴是历史的必然
从古代史的意义看,上溯到“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交流,以及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国古代哲学如儒家、道家、禅宗等的思想理论,一直影响着从启蒙主义时代至今的西方思想界。中国文化、古希腊理性主义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都是世界不同类型的文明对世界生成系统的解释,也意味着世界未来“文化话语”竞争的三大格局。从当代史的意义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国家战略层面的文化建设往往具有极其强烈的“榜样色彩”。如建国早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掀起了“以苏为师”的热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以美为师”建设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旗帜,则体现出新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以我为师,深度发掘中国本土的执政资源与经济建设资源,进而弘扬中华文化复兴的强国梦。
二、中华文化复兴是世界潮流的彰显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在刺激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作用。但不可否定,提倡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种经济效益驱动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其社会效应亦是一把“双刃剑”: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优先、市场主体,却可能忽略社会正义、体制公平;市场经济推崇个人奋斗、平等观念,却可能导致无政府主义、极端追求无底限自由;市场经济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会模糊社会道德水准,引发“拜金主义”,导致社会畸形发展。这些问题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衍生而来。这些“负效应”实际上也的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华文化才能在确定市场伦理底限、调整物质化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及提供人文关怀等方面,提供最深刻的思想资源。
中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当前“社会病”治理的一剂良方。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一种“粘合”结构:它的商业社会,基本沿袭的是西方市场化的风格与气质,“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商业文明,能够无缝地与世界最先进的商业文明接轨;政治文化上,其主体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坚守“士大夫”的价值追求,以儒家传统的“修齐治平”为底色;社会文化上,既有对现代文明如平等、自由、博爱、公正等价值的追求,也有深刻的传统忧思,如民间生活基本传统信仰的保留、乡土道德的继承等。这些“粘合”结构组成的背后逻辑,是“一以贯之”的中华文化,它以自信、优雅、兼容、通达的气质,与世界交流、交融。
纵观中国史和世界史,每个时期的文化繁荣必将引发一个时代的复兴。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激活了中国长达千年的世界领先地位。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使欧洲摆脱了中世纪愚蒙的阴霾,缔造了近代欧洲列前。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必将引发和启明“中国世纪”!
三、中华文化复兴与制度构建
当前国际竞争虽然表现为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展现,但究其根本却是文化的竞争。
中华文化复兴的目标,与实现“中国梦”是一致的,其主体是人民群众。将文化复兴内化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而其关键则是制度建设。
在实务上,中华文化复兴要做到“一略三力”。“一略”,就是将“文化强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让文化服务于国家软实力建设。“三力”,就是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实现文化原动力、拉动力和创新力。实现文化的原动力,要认同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统摄作用。实现文化的拉动力,是指实现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文化的创新力,说到底就是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
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中国将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复兴。毛泽东时代,我们展示了一个民族的道路自信和政治自信;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经济自信。当前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即民族复兴梦,将以中国创造”的优秀文化谱写中华文化复兴的壮丽篇章。
相关专题 |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