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发表的主旨演讲中强调,经济发展不是短跑,而是没有终点的长跑,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重要的是看耐力和后劲。此番言论,向全世界发出了清晰而强烈的信号,那就是,中国的经济政策决不会以牺牲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为代价去攀附所谓的“增长”。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日前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下调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并警告经济下行风险加剧。
此背景下,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似乎更值得关注了。但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重要的并不是经济增长,而是就业和民生。在社会保障安全网亟需完善的现实下,就业与民生息息相关,可以说就业是民生之基。令人振奋的是,当前我国出现了无增长就业或低增长就业的可喜现象。今年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不降反增。
就业增长源来自哪里?来自改革的全面深化,特别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持续推进。政府大幅度简政放权,推进市场化改革,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展现创造创新的活力,中国大地出现了“草根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景象。今年3月,我国全面推行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半年多来新设立的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同比增幅超过60%。这些新设立的企业大多属于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带动了上千万人就业,而且成长性强,是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支撑力量。
但这还远远不够,当下改革举措之效应颇似改革开放之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的农村活力的爆发,若无更具深度改革措施之及时跟进,改革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必然发生,亦正如当下的农村局面。若想经济发展有足够的耐力和后劲,需从决定经济前行的两大引擎着手夯实基础:一是以人力资本和制度为主要内涵的国家基础能力的发展;二是在人力资本和制度发展基础上的经济结构转型,即新兴产业的诞生和扩张,劳动力从传统或低生产率产业转移至更高生产率产业。
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耐力和后劲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圆满实现,将取决于以上两点。而问题恰恰是:一方面我们已经陷入了低成本人力资源陷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期望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经济转型缺乏科技和人力资本的有效支撑。由此两大根本问题衍生而来的诸如因经济超速化增长致使未来经济成长潜力和空间恶化所带来的低增速问题,收入分配的畸形化导致的社会阶层离心化问题,吏治腐败公开化普遍化造成的思想共识的碎片化问题,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之走向。
怎么办?我们以为,需按照十八大以来确定的中国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全方位加速推进。
国内方面: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体方略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特别是依托高压反腐态势强力恢复清明政治生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法治建设,以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为抓手推进党的建设现代化,最终通过党的建设现代化充分保障政府的清廉、务实与高效;认同经济增长新常态,稳气提神,保持战略定力,下大力气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人力资本建设,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大科技支撑、高素质劳动力支撑。
国际方面:个别国家独擅天下之利的局面将不复存在,而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亦必然遭逢多重围堵,并会以各种突发性事件、更加复杂局面挑战我国家治理能力,对此我们需有清醒的认知。值此关键之际,“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放新格局初步确立,为突破各种围堵打开了战略缺口,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我国经济转型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也为我国经济向更为纵深、更加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发展创造了条件。
我们的发展看的是耐力和后劲。耐力和后劲则源自持之以恒的不断全面深化的改革、积极正确的战略布局和持续推进,源自面临各种压力时舍我其谁的大无畏勇气和坚定自信,源自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执政党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