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王俊博:民族精神的重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发展

2014年10月24日14:06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民族精神的重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发展

由黑龙江出版集团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新闻出版集团协办、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承办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民族精神与文化主题书系》出版座谈会”近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民族精神与文化发展”,与会学者围绕民族精神、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开了热烈讨论。

关于中华民族主体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指出,民族精神的根基在于民族主体的定位,中华民族是包括56个民族及其祖先以及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在内的总称,我们需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历史眼光,对中华民族的来历、现状和将来作总体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马俊峰教授提出,民族精神产生于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产生之后,它的基础是民族国家的形成。在当下谈民族精神的建设,更要强调寻找中华民族的共同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把中华民族置身于人类的大家庭中,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并列、交往、竞争和合作中构建自身的民族意识。

有关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本次研讨会探讨的热点之一,与会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力图厘清这一问题:一是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二是中国古代传统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三是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系。《哲学研究》副主编鉴传今认为,很多学者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只局限于部分典籍,而没有看到社会生活、政治体制和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形式。民族精神的传统阐释与当今生活有脱节之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民族精神之根。中国社会科学院孙伟平教授也指出,民族精神与文化发展的研究主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宗旨。

中华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本次座谈会讨论的重点,它涉及建设民族精神共同家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华民族当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问题。李德顺教授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社会主义的主体。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儒家化,也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看作是教化,而应将之看作是国家深化改革的思想根基和理念表达。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认为,民族精神和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观念,它更关乎当前的时代和实践。因此,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广阔的世界历史眼光出发,将民族精神和文化发展与当前社会的改革结合起来。最高人民检察院王松苗博士尤其提出民族精神与文化发展的方向要注重法治精神的渗透,文化家园的建设需要提升法治的品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