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易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

2014年10月22日13:3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

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对他人、自然、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知、情感和信念,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事关自身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民族前途。正因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作,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规律,进而提出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思路,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价值。

认知入手,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莲发藕生,必定有根”,人的社会责任感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反映的是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正是基于此,《现代汉语词典》将责任的内涵确定为两个方面:一为“分内应做的事”;二为“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责任时也强调:“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由此可以看出,责任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季羡林先生曾作过精妙论述:“如果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正是季羡林先生所强调的这种社会责任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走向进步。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自身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各领域改革的全面深化,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经济市场化逐步提速的背景下,个别大学生出现了社会主人翁意识淡薄、思想信念迷失、公共利益罔顾的现象。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强,自我认知能力突出,社会化程度较高,正是确立和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关键时期。就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而言,当下的关键就是要让广大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即从意识上明白自己在社会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此,高校应该承担起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不断改革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信念、正确认识改革成就、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正确认识社会责任,增强履行社会责任感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认同着力,激活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动力

如前所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人对一定社会共同体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信念的肯定评价和主动践行。仅仅认知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具备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只有将社会责任感从理性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并进一步在实践中自觉践履,才能真正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活潜藏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动力。

人们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知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说,社会责任的认同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一个从表层的认知到深层的认同的过程,需要一个被动地认同到自觉地认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主体性的差异以及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在认同上也会出现巨大的差异性。这一特征意味着,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认同,不仅是一个思想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实践问题。这就要求,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同,不能仅靠理论灌输,还必须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来激活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动力。为此,必须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调查、热心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公益活动这一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平台,来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这个第二课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活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践履为重,引导大学生争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强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知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从内心认同社会责任感,只是培育和强化的前置性条件,而其关键,则在于积极践履,自觉主动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其社会责任感才能进一步培育和强化。

由于广大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多变和塑造期,在其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中,对其进行科学和有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受到思想的教育,感知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强化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二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社会责任感评价体系,优化和合理设置社会责任感的考核标准,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在学生的评优、评奖以及升学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感。三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点,多树可亲、可学、可信的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先进典型,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心理共鸣,积极引导大学生从被动履行社会责任到自觉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争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