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叶征:论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的本质特征、力量构成与内容形式

2014年08月18日14:2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由于网络空间对其他空间具有的独特融合、控制作用,导致了网络空间博弈从一开始就极具战略性。同时也决定了网络空间力量构成的复杂性,以及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内容的多样性。基于这个一脉相承的视角,深度理解网络空间国家力量建设,才能催生科学发展的顶层设计。

自古以来,围绕争夺生存活动空间的斗争就从未中断过,从热衷陆地占领,到追求海空控制,再到展开太空角逐、实施电磁压制,人类在空间博弈的漫长螺旋式攀升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控制空间的能力,还形成了夺取空间制权理论。马汉的“海权论”、杜黑的“空权论”等,都是前人基于对某一空间斗争本质深刻洞悉而形成的经典性思想。有这样的历史背景,网络空间出现后接踵展开激烈博弈也就不很意外了。正如托夫勒预言的那样:未来“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因此,搞清楚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的本质特征、力量运用方式和主要内容形式,是“控制网络”、“拥有世界”的重要前提。

一、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的本质特征

任何空间的战略博弈,本质上都是国家和利益集团对空间主导权、控制权的追求,并以此维护权益,拓展利益。同时,不同空间战略博弈在本质属性上存在着差别,由此决定了不同空间争夺的不同特征。

(一)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的本质

回眸各类空间的战略博弈,核心都是谁占主动、谁说了算的问题,网络空间战略博弈也不例外。网络虚拟空间与传统实体空间的区别在于,传统空间是自然界的产物,战略博弈是国家矛盾在现实世界里的自然延伸,博弈结果通常为占据某一空间地域、形成力量优势;网络空间则是科技界的产物,战略博弈是各种矛盾在现实和数字世界里的集中映射,博弈结果通常为渗入多个空间领域、形成控制优势。换言之,前者战略博弈通常围绕一域进行,而后者战略博弈将贯通全域展开,并呈现出从虚拟到实体、从微观到宏观、从软件到硬件、从精神到物质的综合性抗衡态势。

可以说,要不要在网络空间展开战略博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受空间斗争规律制约,是人类发展阶段性矛盾的必然结果。要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秩序,就必须直面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的现实,提高博弈能力,将正能量做大做强,并具体落实到不断加强“硬实力”和“软实力”上。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硬实力”,将主要由技术先进、产业领先、自主可控、攻防兼备等方面内容构成,是综合国力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网络空间战略博弈“软实力”,将主要由网络发展战略清晰、网络文化繁荣发达、网络管理健康有序、网络教育人才辈出等方面内容构成,是综合素质在网络空间的具体体现。可以这样比喻,“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千斤顶,“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倍增器。软硬两手不可偏废,不可分离,只有两手都有,两手都硬,网络空间战略博弈才有资本,才有底气。

(二)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的特征

网络空间战略博弈,有时隐蔽无形、藏头掩尾,有时公开亮剑、推波助澜,呈现出变幻多样的复杂形态。从现阶段发展情况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组织日益国家化。随着网络空间日益膨胀和对国家安全与利益影响越来越大,网络空间斗争正从最初散乱无序的“黑客”行为、企业行为、军事领域专项行动等,发展为“国家主导、军队主体、各方参与”的国家组织行为。世界各国空前重视网络空间安全,不断加强网络空间的战略博弈能力。

二是对抗日益常态化。网络空间战略博弈不受时空限制,不分平时战时,没有前方后方,国家间的利益争夺,社会上的观念冲突,军事上的信息攻防等,都通过网络战、心理战、舆论战、情报战和正常网络交互活动等方式不间断地扩展开来,斗争越来越呈现出常态化、白热化的状态。

三是内容日益综合化。在当今“人人触网、无网不在”的网络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承载大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活动信息的巨大空间,成为其他各个空间的主控枢纽。网络空间战略博弈较量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综合性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国家间斗争的全新形式。

四是技术日益多元化。网络空间战略博弈,比的是智慧、拼的是科技,是网络基础设施核心技术、网络系统应用服务技术、网络攻防作战实用技术的发展竞赛。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融入网络,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呈现出高新技术广域融合的趋向。

五是竞争日益公开化。网络空间出现后,世界发达国家围绕网络空间话语权、主导权展开战略角逐,从开始暗中角力,到后来公开对抗,发生了从幕后走向前台、从配角跃升主角的大幅度变化。加强网络空间斗争战略指导和力量建设等,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基本国策。

六是合作日益联盟化。网络空间本身具有的广域互联、结构脆弱、易攻难防等先天特性,使网络空间战略博弈越来越跨界展开,促进了国家间网络空间联盟、联防和联合演练的实现,尤其是虚拟空间的军事联盟更是迅速发展。

二、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的力量构成

聚集力量,通常是有组织的对抗行为,而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力量颠覆了这一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力量构成路径和方式。伴随网络空间的出现,开始网络斗争范围很小,斗争力量主要由个人(黑客)和利益集团自发形成。随着网络空间不断扩大,政府、军队、企业参与进来,力量主体由国家接棒,形成了以国家行为体为核心,以国家联合体为补充,以非国家行为体为外围,纵向贯通、横向协调、相互支撑,渗透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的力量体系。与传统相比,网络空间斗争力量体系成分更加丰富,政府、企业、组织、民众、个人的支持作用更加凸显。

(一)国家行为体

所谓国家行为体,是指代表国家进行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和安全斗争的专门力量。国家行为体作为主体与核心力量,具有力量体系完备、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指挥高效等特点,通常由军队和地方两类力量构成。

地方力量通常包括国家预警监测、安全防护、舆情导控、科研生产等力量,结构复杂,重在防御,能力参差。例如,美国将国土安全部作为领导地方力量的枢纽,将政府、军队、情报、安全、企业、社团、院校等相关力量聚合起来,打牢网络空间斗争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在网络空间斗争中构建了国家行为体,先后宣布成立了网军,强化了国家网络安全体系。

(二)国家联合体

所谓国家联合体,是指为有效应对网络空间安全威胁,提高应对网络威胁能力,而建立的新型国家联盟。国家联合体作为网络空间斗争的新型重要力量,通常存在于具有军事联盟关系的国家之间,负责统一协调国家联合体内各成员国网络空间斗争的立场、行动等。国家联合体往往由网络技术强国主导,并拥有统一的网络运行技术平台。一旦加入国家联合体,便要共同组织网络空间预警、防御和反击行动,各个参与国的关键网络设施,部分或全部将受到国家联合体监控。

网络空间国家联合体的出现,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快军事联盟向网络空间拓展的强力驱动密不可分。在2006年、2008年、2009年,美国分别组织了超过12个国家参与的“网络风暴”系列演习,欧盟于2010年组织了欧盟框架下30多个国家参与的“网络欧洲2010”演习,美国和欧盟于2011年共同组织了北约框架内的“大西洋网络2011”演习,营造了网络空间军事联盟化的大势。2011年4月17日,北约对利比亚发动“奥德赛黎明”之后不到一个月,非营利性组织网络安全论坛倡议向北约提交了由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意大利、突尼斯和英国等国21名专家协作研究的针对利比亚的“网络黎明”行动报告,将网络空间军事联盟向实战推进了一大步。2011年9月,美国与澳大利亚签署共同防御条约,首次把网络战争列入双边防御框架内。

“斯诺登”事件出现后,对网络空间国家联合体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利空,使人们对国家联合体的部分功能产生了怀疑,其何去何从,还将拭目以待。

(三)非国家行为体

所谓非国家行为体,是指参与网络空间斗争的民间力量。非国家行为体作为网络空间斗争的外围力量,具有力量分散、自主性强等特点。通常包括私营IT公司、民间黑客组织、高校院所、个人等。其中,私营IT公司、高校院所等主要负责本单位网络安全,并根据需要适时参与国家行为体组织的网络空间斗争活动;民间黑客组织、个人等主要根据国家号召,参与国家行为主体组织的网络空间攻防行动。

网络空间斗争非国家行为体虽为外围力量,但作用地位却日益凸显。例如,美国“网络风暴”系列演习中,微软、思科、赛门铁克、Citadel和VeriSign等著名电脑和软件公司,多数全程参与组织设计、执行具体行动及战后分析。

三、网络空间战略博弈的内容形式

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和安全斗争的内容形式,随着网络空间扩展和形势发展而不断变化。从目前情况看,可区分为网络情报活动、网络攻防对抗、网络实体控制、网络舆情导控、网络价值博弈、网络规则制定、网络技术比拼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和相应形式。

(一)网络情报活动

网络情报活动,是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和安全斗争最活跃的部分,主要指围绕承载高价值情报的军事网络、民用网络、用户终端等,展开窃密与反窃密斗争。从现实效果看,情报活动一经与网络结合,便产生惊人效益,凸显出深渗透、低成本、高效率等特点。其活动,一方面是围绕各类网络传输信息的截获与反截获展开,包括组织信道接入、密码破译,以及信道加密、信息加密等;一方面是围绕各类网络终端的信息窃取与反窃取展开,包括组织入侵检测、漏洞修补,以及破译密码、控制主机、隐蔽潜伏、回传信息、消除痕迹等。

大规模的网络情报活动,只有国家行为体才有能力组织。2012年5月底,显身于伊朗、以色列、巴勒斯坦等中东国家的“火焰”病毒,集截取屏幕画面、记录音频对话、截获键盘输入、偷开蓝牙设备等多种数据盗窃功能于一身,成为专门窃取他国机密情报的新型“电子间谍”,代表了网络空间情报活动的新动向。据专家判断,要制造这样的病毒,非汇一国之力而不得。目前,世界各国围绕情报展开的网络侦获与反侦获日甚一日,已成为网络战略博弈和空间安全斗争的重要形式。被媒体热炒的美国“棱镜门”事件,足令世人触目惊心。近年来,各国网络失泄秘事件频仍,网络空间的情报活动愈演愈烈。世界各国对网络情报活动虽然心照不宣,但“地下”窃密活动一旦曝光,仍然会掀起轩然大波。

(二)网络攻防对抗

网络攻防对抗,是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和安全斗争最激烈的部分,主要指针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网络、支撑作战体系的军事网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展开的“瘫网”与“护网”行动。在网络攻击中,既有利用“网络数字大炮”、分布式拒绝服务等针对互联网系统的攻击,也有利用病毒、木马、后门、漏洞等针对互联网用户的攻击;既有针对有线广域网的攻击,也有针对无线局域网的攻击;既有使用软打击式的攻击,也有使用硬摧毁式的攻击。网络攻击手段的快速发展,使网络防护一直处于十分不利、困难重重的境况下,加强网络防护,成为世界各国和军事力量的共同选择。尽管在网络全球化带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背景下,全面致瘫网络已变得不足可取,但局部致瘫的风险性却在大大增加。2008年以来,俄罗斯先后对爱沙尼亚、格鲁吉亚采用了“蜂群”式网络攻击,让世人看到无论是国家的战略支撑网络,还是军队的作战体系网络,一旦遭到打击运转失灵,都会产生牵一发而瘫全身的严重后果。

(三)网络实体控制

网络实体控制,是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和安全斗争最创新的部分,主要指针对国家重要工控系统、战场核心控制网络以及物联网等,展开有效的渗透与控制活动。网络时代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一切皆在网中,网络与实体深度融合,通过网络直接操控终端实体,已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网络实体控制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系统入侵与病毒预置,达到入侵网络、操控对手的目的。例如,2010年7月,伊朗核电站遭到疑似来自美国、以色列的“震网”病毒的攻击,超过3万台电脑“中标”,1000多台离心机损毁,伊朗核发展计划被迫搁置,开创了通过网络控制并摧毁实体的先河。再如,2000年以来,美军一直致力于发展能够侵入对手战场网络系统、操控对手相关平台的“舒特”系统,并已经研发了6代装备。2007年,以色列空军利用该类系统,成功侵入了叙利亚防空雷达网,使叙利亚防空系统短期失效,遭受到严重打击。

利用网络控制对手实体,虽然“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却给人以严重警醒。如不特别防范,未来战略博弈的一方通过网络恶意控制,造成另一方金融崩溃、交通混乱、水电停供,以及装备失控、武器失灵等,将不再是天方夜谭。

(四)网络舆情导控

网络舆情导控,是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和安全斗争最尖锐的部分,主要指围绕网络信息的各种传播渠道,争夺舆论主导权进而争夺人心的长期交锋。网络空间出现后,突破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格局和多种门槛,各类信息网站、社交论坛、交流平台的涌现,使网络信息产生了实时性、爆炸性、虚假性、发酵性等新特性,网络空间成为了世界性的信息广场,价值观的交互平台,跨时空的议政大厅,多新奇的流言工厂。近年来,内、外部各种反华势力,无不争相把操控网络舆情作为对我“和平演变”新途径,并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运作模式。美国防部早在2006年底至2007年初,就组建了首支网络媒体战部队,将中国等定为假想敌。近年又着手组建“数字水军”,伪装用户身份在假想敌国家主要微博、社会网络及论坛中发表不利政府的言论和观点,制造舆论、主导舆情。2011年以来,发生在中东北非的颜色革命,使主权国家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相继陷入混乱,背后都有大国网络推手推波助澜的影子。

(五)网络价值博弈

网络价值博弈,是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和安全斗争最高端的部分,主要体现在“网络自由”与“网络主权”两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上。目前,国际上一些拥有网络技术优势、别有用心的发达国家,推出所谓的“网络自由”价值理念,打着网络无疆、“人权大于主权”的旗号,以期把他国网络变成不受约束的飞地,甚至“网络殖民地”。我国等国家则提出“网络主权”价值理念,强调在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家网络安全前提下,维护个人网络权益,开展网络国际开发合作。

“网络自由”理念貌似光鲜,实则虚伪。以美国为例,对网络的控制就最为严格,如果谁在网络上散布恐怖主义、伊斯兰革命,对不起,“FBI”立马会找到你。一些西方大国的所谓“网络自由”,实际上是他对你可以自由,你对他则绝对不可以随便。“网络主权”主张则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有其实在的边疆、国防等内容,是世界各国都拥有的一份基本权力。

(六)网络规则制定

网络规则制定,是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和安全斗争最叫板的部分,主要围绕网络空间管理、利用、军控、安全、冲突等规则制定展开合作与斗争。网络规则制定,关系网络利用的公开、公平、公正,关系网络空间的安全与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人间大事。

美国是互联网的创始国,是网络空间话语权最大的国家,制定网络规则,就必须与美国打交道。当前,美国对网络安全高度重视,甚至扬言不惜动用武力保护美国网络。对于制定国际网络规则,美国一贯坚持双重标准,只想对别国规范,不想规范自己。在“网络军控”问题上,美国也是态度暧昧、反复无常,反映出其还未取得足够优势。针对谈判对手的情况,我必须长远谋划、抢先动作,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树立负责任的网络强国形象,联合相关国家,建立广泛的国际网络空间规则制定统一战线,全面参与和推进网络空间国际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美国在法规里把网络攻击等同于战争、试图确立新战争标准的做法,要坚决反对;对于一些国家要求互联网真正实现国际化、弱化美国控制的呼声,要予以支持,同时,提出一系列利于网络安全与发展、利于国家网络主权完整、利于国际网络技术进步的行业和行为标准,营造良性的制订网络规则国际环境。

(七)网络技术比拼

网络技术比拼,是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和安全斗争最基础的部分,主要包括网络核心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网络管控技术、网络攻防技术的全面较量,并聚焦在电子芯片、传输系统、操作软件、多网融合、安防溯源、应急响应、容灾备份、网络攻击、网络防御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上。

网络空间战略博弈和安全斗争,没有技术的支持,便是建在沙滩上的楼阁,根基必不牢固,必摆脱不了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打破发达国家对网络技术的垄断控制,研发我国自主可控的网络核心技术,打造过得硬的网络产业队伍和培养网络精英人才,已成为我网络空间斗争不可回避的应急任务和长期任务。

在发展网络核心技术、走自主可控道路的同时,也要与闭关锁国、自缚手脚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技术上的自主可控,是网络信息安全的目标,但不是网络系统建设一票否决的指标。自主不能排斥开放引进,可控也是相对的,要把安全引进与自主可控当作两项并行不悖的长期任务,防止片面用自主可控教条格式化网络和描绘安全,最终走到“自阻难控”的死胡同里去。信息时代是广泛联系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只有站在巨人的肩头上才能摸得更高,实现跨越发展。在发展自主可控的网络技术方面,要始终自觉与崇洋媚外国门洞开、以及不切实际闭关锁国两种倾向作斗争,防止对外来的东西一律捧起或一概棒杀,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从而走出一条面向世界、以我为主的网络核心技术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