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吴世忠:对社交网络发展与治理的思考

2014年08月07日13:48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以Facebook、Twitter、Linkedin、QQ、微信等为代表的全球化社交网络已经形成了超过10亿人的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新网络社区,对西方的社会形态、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对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和网络治理提出了现实而严峻的挑战。深入研究社交网络在全球的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地优化和完善我们的政策,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互联网管理和网络空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球社交网络发展态势迅猛

社交网络全球普及,亚太地区增长最快。2013年,全球社交网络用户数量将达到16亿。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主要国家普及率已超过40%。全球增长动力转移至亚太地区。预计2013年,7.46亿的用户将来自亚太地区。Facebook亚太地区用户规模达2.8亿,超过美国本土。

Facebook一家独大,全球参与程度最高。2013年9月,Facebook月活跃用户数量约11.9亿,居全球第一,用户遍及137个国家,在127个国家中排名居首。超过70%的Facebook用户是非美国用户,40%为非英文用户。

移动终端增长强劲,社交网络更加便捷。移动终端登录社交网络的用户规模与使用时长均超过PC终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一代移动社交应用将迅速崛起,我国微信用户超5亿,拥有1亿海外用户,美国Whats App用户超过3.5亿,服务超过250个国家。预测到2016年,移动社交应用将增长8倍。

社交网络从人到物,虚拟连接活力无限。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预计在2030年以后,能够连接网络的智能设备将超过世界人口总数。现实世界成为社交网络应用的平台,社交关系核心将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延伸至人与物、物与物。由虚拟连接构成的网络空间将展现无穷的魅力。

二、社交网络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社交网络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首先,促进社会行为的公开透明。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基本上都将开放、分享、透明作为基本原则。人们的社会行为将越发透明化,网络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身份、行为将趋于高度统一。透明与统一的网络社会将促进现实社会朝向活动更开放、权力更分散的方向演进。

其次,强化个人社会责任的担当。社交网络的账号体系所掌握的海量个人基本数据、行为特征、网络声誉、甚至健康状况等敏感信息,已是个人身份的重要标识。可承载部分公共服务功能,实现申请入学、预约医生、申领福利、缴纳税款、申请护照和办理车牌等公共服务职能。账号的身份证化将使社交网络更便于社会治理。

再次,推动跨越文化背景的认同。研究表明,每天多次使用Facebook的用户对他人的信赖度比非联网用户高出两倍以上。韩国的“江南Style”正是依托于Facebook等全球化社交网络渠道,突破了西方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霸主地位,构建出具有韩国标签的文化潮流。

第四,促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Twitter用户超过2亿,每天发布信息4亿多条,社交网络积累的大量数据是重要的社会基础资源,对其科学地开发可推动解决公共健康、社会环境监测、政策制定等领域的重大社会问题。美国政府已经将Facebook等平台大数据应用于公共健康和国家安全领域,预测传播疾病的散布,分析美国的犯罪网络或全球的恐怖行动。

社交网络对西方经济的影响。

一是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以Facebook为核心构建的商业生态系统为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Facebook对欧洲经济的贡献值为153亿欧元,提供了超过20万个工作岗位。

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转型。社交网络的高度分享机制使社会资本价值最大化。个人成为价值生成的顶端,越分享越增值的经济行为推动着馈赠型经济的发展。Facebook上每一次分享行为都在创造经济价值。据测算,截至2012年4月,Facebook用户的每一次状态分享价值0.024美元。社交网络推动经济转型的潜力不容小觑。

三是激发商业诚信的提升。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社交网络信息透明、开放的特点,有可能引发传统交易形态向社交交易形态的变迁。个人信息的公共化可能颠覆现阶段的传统信用体系,为未来的金融业态等带来深远影响。这种关系透明、行为规范的社会资本交互方式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融资体系,在国内已经引起了一些界内人士的关注,在国外也形成了对这一现象的担忧。四是助力商业效率的提高。社交网络促使传统的行业性企业向社会化企业转型。调查显示,将社交网络与自身商业目标进行深度融合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产品服务、更低的业务成本,以及更高的业务效益。

三、社交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隐私信息易被滥用,损害个人权益。信息透明的网络社会有可能模糊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物理界限。社交网络大数据可预测个人政治、宗教、种族等私密特征,社交网络可能将其用于商业过度开发,不法分子可能将非法获得的个人数据滥用于种族、宗教报复等。例如,Facebook可能拥有了比任何一个政府组织都要多的公民个人敏感信息。强大的个人数据控制权有可能也是另一种控制权力的形成。如果这种控制权力被滥用,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放大民众负面情绪,影响社会稳定。社交网络的群组功能允许用户基于兴趣、地域、利益诉求等因素连接起来,使一些原本松散的利益群体获得聚合壮大的能力。通过影响他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态度、意愿与直接行为,扩大负面社会态度的持续发酵,容易将网民的负面情绪激发成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冲击社会价值观念,危及意识形态。社交网络信奉信息自由开放、全球网民互通的价值理念。容易使少数人的低级趣味、极端思想、自由思潮通过社交网络在网民中广泛传播,导致社会心理急剧变化;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交网络中交锋碰撞,造成政治渗透和舆论失控,会严重影响意识形态与传统价值观。

易于被人控制操纵,威胁国家安全。Facebook使用户成为与世界连接的自媒体,政府信息控制力被削弱;通过对社交网络的数据分析可以了解一国网民的政治倾向、主流民意、舆论走向等,一旦不法分子对其加以利用,便可进行煽动、策划颠覆破坏活动等。西亚北非发生的“茉莉花革命”和伊朗的“推特革命”就是最典型、最鲜活的例证。

四、国外社交网络管理可资借鉴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围绕社交网络制定和完善了信息安全、网络隐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减少和遏制其负面效应。据不完全统计,西方国家陆续颁布的互联网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超过100多项,强调依法加大对利用信息技术危害国家和公众利益行为的惩处力度。

打击社交网络犯罪。欧洲网络与信息安全署为了防范“数字化9?11”,建议欧盟严密监察Facebook和Myspace等社交网站,并通过立法对未经允许恶意将照片公之于网的用户进行制裁。伦敦骚乱后,英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社交网络和整个互联网的监管力度,监控经由Myspace、Facebook等社交网站发送的信息,以防止暴力行为,保障国家安全。

保护未成年人利益。欧盟委员会与21家社交网络公司签署了《欧盟更安全的社交网络准则》,并就社交网站对每条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独立评估,以期防止网络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采取了严格的网络监管措施,对网络内容进行等级分类,实行网络过滤,拒绝被分类的内容被强制屏蔽。

加强网络隐私保护。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为了更好地保护网络隐私,对Facebook、Twitter等启动长达20年的独立审查,每年由独立等三方进行安全评估。并规定在未来20年内,社交网络公司“不得就其维护和保护非公开消费者信息之安全、隐私和机密程度,误导消费者”。

五、我国社交网络政策宜与时俱进

随着网络服务的改善、网民数量的增长,特别是国家地位的提升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有必要从过去“封、堵、压”的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开放、沟通、协作的治理方式,利用好、发展好、管控好社交网络,并为全球网络治理贡献中国的力量。

可利用。社交网络已成为全球网民争相涌入的网络空间,自然也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竞相争夺、彼此博弈的新边疆。对于这个新领域和新阵地,无视和漠视就意味着放弃,只有正视和重视才能加以积极利用。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抓住社交网络的发展机遇,以“趋势避害”的策略充分利用好人类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的一切成果,为“双百”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增砖添瓦。

可发展。近20年信息化进程的健康推进,为我国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网络红利”,凭借最多的网民数量、最发展的网络规模、最快速的网络普及和最宽阔的发展前景,利用社交网络,可以极大推动我们的信息化进程。比如,积极扶持以微信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社交应用,可以迅速增强我国在网络空间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使互联网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动力。

可管控。首先,宜采取“改堵为控”的总体战略,即不宜长期将社交网络封堵在门外,以“可控则可放”的原则,有条件地让其进入,为我所用。其次,加强市场准入的管理,要求其服务器及相关数据必须在我境内存储或托管,明确国家依法依规对相关原始数据的检查权力,和对不良信息进行监控的能力,并要求国外企业对相关产品和服务实行报备,发生突发事件时需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的检查工作。再次,实行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国家根据相应的制度设计,可启动对国外信息技术产品的安全、使用、投资、并购和社会影响进行综合安全评估,有效管控安全风险。最后,以上述举借营造的开发环境,从根本上扭转因国内外政策差异造成的大量国内网民及相关信息流向境外的“挤出效应”,进而形成以文化特色和网民红利为依托的“吸纳效应”,促进国内社交网络的蓬勃发展。

可贡献。充分利用好社交网络开放传播平台、国际交流渠道的优势,激发我国庞大用户群体的正能量,提升我国价值理念、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的全球化传播效果,让全世界更多地听到中国的声音,感受中国的气息,以中国的文字、文化和文明的综合软实力,为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原文刊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杂志,本文作者有改动)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