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碧梅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首先有赖于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的建立,为人民提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上不封顶”;同时,还有赖于政府重视改善民生,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保障人民的基本民生需求,“下有托底”
孩子们拥有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年轻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生活,年长者过着有保障的晚年。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有个信念,那就是“希望”。
这美好的信念,需要以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更需要一个合理的机制,可以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7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相比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更多地强调把“人的发展”统筹到“发展”的概念中,使经济发展更有利于人的发展,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应通过创造公平有效率的竞争环境,并发挥社会政策的保障作用,让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都能共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包容性发展,首先有赖于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的建立,为人民提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上不封顶”。
包容性发展倡导的是机会平等,其着眼点强调的是竞争环境的公平,并非绝对平均主义。只有让各个阶层的人们可以凭借自身努力,相对公平而充分地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并分享发展成果,有希望实现向上流动,才能使社会在包容性发展中保持稳定,并充满活力。
新一届政府施政伊始,便承诺要对社会领域的相关改革进行推进,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比如说逐步提高重点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目前,效果已初步显现:2013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上年增长8.5%,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正在实施中。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的城镇化。以户籍改革为例,中国延续几十年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造成城乡居民在竞争环境中存在差别,如今这种壁垒正在消除,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已经取消,身份上的统一已经实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居民将逐渐实现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待遇。
包容性发展,还有赖于政府重视改善民生,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保障人民的基本民生需求,“下有托底”。
政府竭诚尽力,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民生工作推进扎实有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70%以上;收入是民生之源,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社保是民生之基,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在我国建立,“全民医保”已基本实现,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住房保障机制逐步完善,今年将新开工保障房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翘首以盼的住房困难群众有望早日迁入新居……
在“上不封顶”的社会中,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创造性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人力资源素质得以提高,科技竞争力增强,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供动力源泉。
而“下有托底”的环境中,人们减少了后顾之忧,社会才能更加稳定,人们才敢更大胆地消费,从而增强内需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人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就像两个紧密咬合的齿轮,彼此带动。所以,千方百计促进人的发展,不仅是对人民福祉、利益的满足,也是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人的发展没有止境,为促进发展所做的努力也未有穷期。随着我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包容性发展的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一个触得到的美好中国正一步步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