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面向“中国问题”,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2014年07月28日09:58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面向问题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转换的根本立足点,是当代“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立足于“中国实践”,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以增强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就没有话语权。无论是“革命”到“建设”还是“国家主导”到“国家—市场—社会”的话语体系转换,都是由实践发展和问题域转换所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初级阶段)、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价值目标(以人为本)、发展方式(科学发展)、动力机制(市场经济)、平衡机制(和谐社会)、调整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内外环境、依靠力量、领导力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话语体系建构,建构面向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的中国话语体系。人们耳熟能详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中国梦”“打铁还需自身硬”“记得住乡愁”等,都是基于当代中国实践且破解当代中国问题的话语。这意味着不宜再用过去的革命话语推进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甚至解释当代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比如,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现象,不宜用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来解释,而应树立“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思维。此外,传统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是“中国问题”的重要方面,其现实表现就是政治领域权力过大,以及它对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越位式”不当干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建构要致力于该问题的解决,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民权利、人民主体、社会责任等价值理念,都应当成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9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艰辛奋斗,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了迄今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切经验和成果。作为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一种必然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中国现代性”的塑造。我们要让世界(包括我们自己)清楚地了解并理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现代化模式的道路。现代性是多元的,西方现代性话语无法诠释中国的现代性。我们必须以此为基础,积极自觉地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并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现代性,争取掌握国际话语权。然而,一些学者善于完全用西方概念和话语体系套解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在现实中常常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话语之履。中国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是一个学习大国。中国要强大,不仅要积极学习现代西方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而且要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对话。但也要避免“我们吃了牛肉把我们也变成牛”的现象发生,始终保持中国话语的本色和时代特征。

(执笔人:唐爱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