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价值理想

谭 怡/史冬柏

2014年07月22日15:30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价值理想

核心提示

当前,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对它的认识与实践也亟待进一步深入,以更好地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使其成为我们塑造民族精神生活和当代文化样态、构建中国特色价值理念与话语体系的着力点。为此,我们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实践”为主旨,依序推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总体、三个层面、十二个范畴的解读系列专稿,以飨读者。

本期,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从总体上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是为开篇。

三个层面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辽宁日报:为什么要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有什么逻辑关联?

辛 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涵,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属性的反映。社会主义一个最基本要求是生产力要高度发达,物质财富要尽可能丰富,所以富强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实现国家富强要以民主作为根本前提,只有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充分发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客观历史事实;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新形态,是对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一种贡献,没有文明就谈不上进步;和谐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理想状况。这八个字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在今天中国的基本要求和我们所追求的愿景。

社会层面的八个字更加明确。自由,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最起码的自由,就不能激发社会的活力,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追求的人民当家做主就是追求平等最具体也最现实的体现,公正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底线要求,而法治则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手段。只有法治社会才是一个可预期的、可规范的、为大家所期待的社会。

公民层面,也就是个人层面。爱国是基础,国家是一个人身份存在的界定,爱国既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更是一个人确定其社会性归属的最深层诉求;敬业为本,一个人在社会上发展,没有兢兢业业,不能勇于担当,就无法立足于社会;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有诚信保障、靠友善弥合,社会关系才可能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才会促进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辽宁日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您如何理解这项工程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辛 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仅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转型社会背景下的中国来说,科学规范、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价值观在凝聚社会共识、积聚全民力量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共同的价值认同基础之上,才能有集体行动。

从根本上说,价值观是解决一个社会集体行动的基本前提,它要求人们在头脑中、在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共识。这一方面,不仅中国社会意识到了,西方社会也有深刻认识。所谓的 “普世价值”,说白了就是现代西方社会把其价值观推向世界的冲动,它背后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一种社会发展方式,甚至是一种社会利益分配。为什么西方要将其称为“普世”呢?很显然,如果整个世界都认可了西方的那种价值观,西方社会的行为模式、发展方式、利益格局就会在世界上大行其道。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与紧迫性。

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价值失范、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价值观,而是还没有形成适应现代中国社会改革发展、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奋斗目标的价值观。因为中国社会经过30多年的社会大转型、大变革,一些既有的价值观已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可是新的价值观还没有确立起来,于是价值迷茫、价值冲突的现象越演越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将各种思想思潮统一到符合中国社会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上来,让大家的行为有基本的、共同的评判标准,以凝聚社会共识,进而形成共同行动。

核心价值观反映民众真实愿望和价值认同

辽宁日报: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悖论:如果价值观是人们自然追求的,那么就不用倡导和培育;如果价值观不是人们内心本有的,那么即使倡导和培育也没有用。对此您怎样看?

辛 鸣:这并不是什么悖论。诚然,价值观需要人民的自觉认同、自然接受,但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对大家真正好的,是既兼顾了当下短期利益更关注未来根本利益,是我们可能选择、可以选择、必然选择的,却不一定是自明的。在错综复杂、尤其是西方发展方式在今日世界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把核心价值观孕育、提炼、彰显、发扬出来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把其中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必然、美好未来的道理讲清楚说明白,让人民群众真正意识到这才是属于他们、为了他们的价值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也必须做。

比如,尽管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价值观,还是着眼于人的尊严、幸福乃至自由全面发展。如果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觉到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他们就会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价值目标呵护备至;如果让人民群众真实地感受到与这个社会融为一体,没有身份歧视、没有阶层隔阂、没有利益固化,他们就会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价值取向心向往之;如果让人民群众真正地意识到这是公民权利的保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准则还用三令五申吗?

更重要的是,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自外而内地把一些空洞抽象的词汇强加给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而是把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最需要、最渴求、最紧迫的诉求与愿望发掘出来形成核心价值观。这一逻辑不能颠倒,颠倒了就会出问题,出现价值逆反和价值疲劳现象。

中国特色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扬弃

辽宁日报:核心价值观中某些范畴,如民主、自由、平等,被一些人认为是源于西方、属于“普世价值”。您怎么理解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

辛 鸣:对于把西方价值观当作“普世价值”,我们的态度必须很明确。一方面,中国与西方是不同的,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乃至不同的地位实力,导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深刻的,这是客观事实,一目了然。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毕竟同为人类社会,不会没有共同的东西、共同的追求。但中西方社会之间的共同究竟是什么,尚需要进一步认识。简单地把在西方社会大行其道的东西当作 “普世价值”强加于中国社会,既是一种无知的独断,也是一种臆想的狂妄。

但是,我们关起门来说凡是资本主义拥护的就是我们反对的,恐怕也不行。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价值观当然也应该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超越。这种超越里,既包括反对,也包括汲取,用哲学的话讲,就是扬弃。我们把民主、自由、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很重要的内容,正是基于这种扬弃。

我们讲中国特色,并不是说中国一定要与世界有什么不同,一定要与西方社会反着来,而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中的自然体现与当然作为。中国社会立足自己的历史国情、文化传统、目标理想,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包括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政党建设规律,而表现出来的一切都可称之为“中国特色”。这一特色可能会与一些国家、一些社会的颜色不太一样,但一定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底色相吻合、相一致。

不同国家治理体系竞争实际是价值观竞争

辽宁日报: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是什么?怎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国家治理中?

辛 鸣: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治理体系之间是存在竞争的,这种竞争表面看是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竞争,其实潜藏在背后的是价值观的竞争。可以没有某一种价值观,但不存在完全没有价值观的社会与人。

价值观带来的是合法性、正当性与优越感,所谓的“普世价值”背后是西方社会希望用其行为模式一统天下的意图。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社会动不动就把不接受其价值观的国家贴上“流氓国家”、“邪恶国家”、“失败国家”标签的缘故。如果中国社会不能在价值观方面赢得对西方社会的竞争优势,国家治理体系的竞争就丧失了舍我其谁的精神基础。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

对于一个社会来讲,精神独立奠定了经济政治社会独立的前提基础,精神独立也保证了经济政治社会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如果一个社会在精神层面上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唯他人马首是瞻,不能在精神层面上想清楚讲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应该、什么是有意义,怎么可能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新路,怎么可能确立起优越于他者的全新制度,又怎么可能把自己选定的道路信心百倍、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当一个社会在精神上保有独立性的时候,在社会发展方面的独立性就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了。远而言之,不屈服于他者的压迫奴役,一定要争独立求解放,这就是170年来中华民族的奋斗抗争。近而言之,不甘于照抄照搬他人的做法,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这就是60余年来中国社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放眼展望,还要坚持把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有机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