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杰长 李勇坚
制图:张芳曼
去年以来,我国服务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这是我国多年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可喜变化。巩固这一发展态势,使服务业在带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对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业成为我国最大产业及其战略意义
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1%。2014年第一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长7.8%,比第二产业增速高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0%,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4.1个百分点。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并超过第二产业,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服务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企业也需通过提升竞争力、攀升价值链实现转型,这些都需要服务业的支撑。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意味着我国经济工作着力点更多向服务业转移,通过构建良好制度环境、实施有利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格局仍然存在
虽然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但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较多现实问题。
发展仍然比较滞后。2012年,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增加值占70%。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的中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4%,高收入国家占比达到74%,分别比我国高7个和27个百分点。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我国服务业发展也较为滞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相当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1.3%,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上升到24.2%,而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全球的7.3%。从服务业增加值的绝对值看,201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美国的29%。同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过美国,相当于美国的125%,中美服务业差距的绝对值已超过中美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的绝对值。换言之,如果我国服务业发展能达到美国的规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就能超过美国。
国际竞争力较弱。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5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1%以上。我国服务业贸易额约占全部贸易额的15%,还有较大上升空间,2015年服务贸易规模有望突破6000亿美元。由于服务贸易增长仍主要由内需拉动,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因而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一直较大。2013年,服务贸易逆差增加到创纪录的1184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从1992年开始,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指数持续为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多数行业贸易竞争力指数也为负,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一直较弱。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我国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而且现有发展格局呈现强者恒强态势。2011年,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最高的北京市(6.12万元)是最低的甘肃省(0.77万元)的8倍。而二者之间的人均生产总值之比只有4倍。从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看,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北京市为76.1%,而最低的河南省只有29.4%,差距非常明显。从大区域看,以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计算,东部地区差不多是西部地区的3倍,而中西部地区不存在显著差异。2011年,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排名前5的省级单位全部属于东部地区,前10名中则有9家来自东部地区。东部地区11个省级单位全部进入了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的前20名。从算术平均值来看,服务业发展水平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思路
服务业已成为我国最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但这种地位并不稳固,服务业发展仍存在诸多短板,其相对滞后的格局亟须改变。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我国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明确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中的定位,解决好“越位”“缺位”问题。政府职能“越位”“缺位”是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突出体制问题。“越位”,即政府大量介入微观经济领域,甚至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缺位”,即对很多应该加以管理的事务没有发挥管理作用。总体看,政府的父爱主义监管特征比较明显,“越位”行为较多。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主要职责定位在制定规则、保障公平、宏观引导上,即制定明确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等规则,确保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确保社会底线;制定宏观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就服务业而言,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体育、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行业和领域中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政府尽可能不要直接参与,而应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动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良性互动。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历来是相互促进的。纵观历史,可以说,城镇化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作为服务业发展的理想空间,城镇既承载着人口和各种要素集聚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服务需求和规模效应,更通过人口与要素集聚促进经济社会主体彼此学习和竞争,从而提高服务业效率和品质。因此,通过积极有序推进城镇化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载体和条件,是极为重要的路径选择。
深化分工与合作,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当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呈现融合互动发展态势。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物质生产需要相关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其发展壮大以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先导,通过与研发、物流、营销等环节协调互动,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同样,服务方式的实现、服务行为的完成也离不开制造业、制成品这个物质载体。服务与产品互相依赖,共同满足市场需求。我们既不能走传统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的老路,也不能脱离工业孤立地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而应在分工与互动中实施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将高端服务元素坚实地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服务业发展潜力。服务业交易的是无形的服务或技术、知识、劳务等,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因而更依赖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秩序。我国服务业制度建设和创新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体制机制僵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分工程度较低、政府规制不到位、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不清晰。应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改革释放服务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当前,尤需积极开放市场、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完善政府规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