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100个人的中国梦·传递基层正能量)

阿文:留住彝寨老风景

本报记者 杨文明

2014年05月23日09: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记者在云南少数民族村落采访,总会碰上一些特殊的80后,他们受过好的教育,曾在外面世界闯荡,希望通过旅游早日致富;他们又对村落和民族传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糯黑村的阿文,便是其中的一员。

经营50元一天包食宿的“彝家乐”

“一日三餐加住宿,一天只要50元。”在石林县圭山镇糯黑村写生的云南大学大三学生刘海洲告诉记者。他在这里已半个月,一起来的20多人,吃住都在一家叫“四通园”的彝家乐。

糯黑村离石林景区30公里左右,是座有600余年历史的彝族山寨。村内98%的建筑物都是典型的传统石板房,这些颜色深深浅浅、或朴素或沧桑的石头以及彝族撒尼人风俗和阿诗玛文化,吸引了不少云南省内画家、摄影家前来采风。

记者沿着村中五颜六色的石板路走,一栋房子前摆着不少油画,想必就是四通园了。

见有陌生客人来,其中一个个头不高、略黑的汉子起身走向记者:“我是四通园的老板,叫我阿文就好。”

他说四通园2008年开设,是云南艺术学院的教授建议他办的,因为那时村里没有适合学生食宿的廉价饭馆。

羊肉、鸡肉、腊肉、新鲜蔬菜……不一会儿,桌子上便摆满了丰盛的彝家菜。这些便是云大学生的午饭了。

“猪是自己养的、菜是自己种的,我们吃啥客人就吃啥。”阿文说。

想到镇上办糯黑村画展

餐厅墙上挂的油画特别引人注目。

“我有个梦想,就是能在圭山镇办一个糯黑村画展。”阿文说,“但办画展需要场地、更需要钱。”

从1979年开始,就陆陆续续有画家到糯黑来采风,墙上挂的画都是来这里写生的画家或是学生送的。他收藏的画已经超过20幅。

“开始时送画的比较少,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了,光今年就有5幅。”阿文告诉记者,他对收集到足够数量的油画充满信心。

“你不怕办起了画展却没人看么?”记者提醒阿文。

“这个倒不担心。”阿文对画展充满信心,“画展本来就是比较小众的活动,关键是需要艺术圈的人来看。我现在已经认识不少云南省内的艺术家,还有不少游客朋友,到时候我邀请,一定有不少人会来的。”

“为啥要选择在镇里办画展?在昆明市里开画展会不会吸引更多人来呢?”

“我们圭山镇才是画画的地方,当然要在这里办!观众既可以来这里看画展,更能吸引更多人来描绘我们这个村庄!”阿文说,办画展是为了让更多外界人认识糯黑石头寨,吸引更多人来糯黑村。

要是新房子和城里的一样,谁还愿意来彝寨?

“村子是前辈人留下的财富,来看的人多了,村子才能有发展。”阿文说,“要赶紧发展,发展好了才能保住村子,破坏后再来谈保护,就来不及了!”

阿文说,村子现在缺水,喝水都要从远处用车拉;住宿条件也一般,只有普通间,没有标准间;接待能力也不够,最多只能接待200人。

“像我们彝族人原来谈恋爱都会对情歌,现在年轻人不来这一套了,打电话、发短信的越来越多了,唱情歌的人越来越少了。”说起民族文化的传承,阿文有些着急。

“虽然规定新房建设必须要按照传统式样建造,但是百年老宅拆掉还是太可惜了。”阿文说,不仅风俗传统,糯黑村不少老宅也面临拆除重建的命运。

“拆旧建新自然可以节约土地,但是每座老房子都记录着鲜活的彝族文化,完全可以留下老房子来开发旅游。”阿文说,“只要老房子在,就会有人去住,要是新房子和城里的一样,谁还愿意来糯黑?”

“不管怎么开发,保持传统的东西最重要。”阿文说,“一座村寨、一座城市要是没有了民俗和个性,而只有商店,那还是原来的村、原来的城吗?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