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专题报道>>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100个人的中国梦·传递基层正能量

(100个人的中国梦·传递基层正能量)

王先荣:用家乡水土种最好葡萄

钻研葡萄种植28年

本报记者 颜 珂 关洪日 王文平

2014年03月24日09: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湖南北部的小城澧县,早春的天气好得出奇。王先荣带着来访的客人参观自己的农康现代葡萄产业园,大棚是新搭建的,塑料膜顶还没铺上,葡萄也没到挂果的时节,但他已经有理由自信地向客人描绘夏天的繁华景象了。

  “我们采用的是智能化管理模式,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和智能化控制系统,不仅可以看到葡萄的生长,还可以控制葡萄的生长。”透过葡萄园边三层办公楼会议室的窗户,王先荣指着自己的园子说。

  记录葡萄生长,两年写了20本笔记

  1986年7月,高中毕业、尚待就业的王先荣和同学到四川旅行。在峨眉山脚下的集镇上,他吃到了改变他人生的一串葡萄。

  “我从来没看到过那么大那么漂亮的葡萄,吃在嘴里,甜进了心里,那个品种叫‘巨峰’。”王先荣当即决定,去看看什么园子能种出这么好吃的葡萄?没想到,这一看就让他在四川呆了两年。

  两年后,他带着技术、决心和2000株巨峰葡萄苗回到了家,要在村里种葡萄。事业还没起步,就遇到了第一个大难题,父母不同意,亲戚朋友几乎全反对。还好,村支书是个开明人,想办法让他承包了四五亩地去干。1990年,葡萄熟了,他成了万元户。

  1996年,他瞒着妻子取出家里全部积蓄的13万元现金,换回了两麻袋新的葡萄品种苗木。“那是美国红提,叫‘红地球’的优良欧亚种葡萄。”王先荣回忆说,当时在深圳,市场上销得最火的都是标着进口水果的美国红提,每公斤高达60元以上,是自己所种葡萄的10多倍,“我觉得,这个品种我应该试着种种看。”

  天价的种子买回来、种下去,王先荣就在地边上搭了间简陋的砖瓦棚,24小时呆在这里,自己生火做饭——他必须观察,随时关注葡萄的生长。短短两年,光笔记他就记下了20多本,美国“红地球”也在葡萄园里结下了累累硕果。

  发起成立合作社,走产业化之路

  1993年的夏天,王先荣的葡萄“事业”险遭不测。当时,一场罕见的黑痘病突如其来。望着已经挂果的葡萄,走投无路的王先荣揣着路费,登上了去省城的汽车。他要去“搬救兵”。

  “好在那个时候遇到了湖南农大的石雪晖教授。”王先荣感叹道,“为了赶时间,她找来自己的同事和学生,连夜开会研究救治方案。我才把这个难关渡过。”

  王先荣成了石雪晖的学生和朋友,从此他更相信专业的力量。“技术是最重要的资源,我愿意多和专家学者坐在一起交流。”王先荣说。

  从吃上那口改变一生的葡萄,至今已28年。王先荣不仅富了,还得过省里的科技进步奖,甚至和省里的专家合作撰写了全国欧亚种葡萄生产标准;当年的单干户,成了后来的全国劳模、党的十七大代表;2009年,他还发起成立了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澧县成了南方葡萄种植高效示范区,种葡萄3万亩、葡农5000多户,年销售5亿多元。

  “我这一生的事业,就是要把葡萄种好了。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就是要在自己家乡,用这里的水土,种出中国南方最优质的葡萄来。”王先荣说,“但是一个县的葡萄产业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将葡农组织起来,走规模化、合作社标准化、科学化、产业化之路。”

  去年,农康合作社用7天就抢占了南昌、南京等地市场,每天1000个销售网点同时销售,一天从澧县外运48卡车葡萄。

  王先荣还有更大的梦想——“通过合作社,打造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信息化营销和投融资4个平台,建立一个冷链物流体系,销售从季度性到常年供应,让合作社成员利益最大化。”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