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100个人的中国梦·传递基层正能量)

冯常学:拾起“扁担”就有路

本报记者 杨柳 孟志斌 宋国强

2013年12月31日09: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守着农资摊子 靠老房收租子

陷入困境的供销社

“小时候,我就觉得姥爷那根扁担神通广大,乡亲们盼啥来啥!”冯常学说。今年50岁的冯常学是河北省沙河市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上世纪70年代,在冯常学的老家蝉房乡,有一支由“八条扁担”组成的供销队伍,在崎岖的太行山沟里靠挑扁担闯出了一条供销之路,为乡亲们送来日常必需品,捎走难以外销的山货,被群众称作“扁担商店”。冯常学的姥爷刘尚林曾是“八条扁担”之一,姥爷的“扁担精神”一直让他铭记在心。

然而,在计划经济时代经历过辉煌的供销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去了垄断地位,供销社生存普遍进入困境。经过改制后,省、市、县供销社成为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包袱”虽然轻了,但一些基层供销社仍然过着“守着农资摊子、靠老房收租子”的日子。

2008年7月,冯常学调任沙河供销社主任。刚上任时,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境况仍出乎他的意料:除盐业、烟花爆竹等少数专营业务外,其他经营全部瘫痪;许多网点设施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子,生意萧条、破败不堪;原有职工1500多人,在岗的只有几十人;整个供销社系统年综合利润只有十几万元,可债务却有数百万元……

“最令人痛心的是,许多人都选择安于现状:没人上访就行,没钱运转,卖片房产或地皮就能对付一阵子。”冯常学说。

农民信赖 市场需求巨大

找准供销社的落脚点

上任后,冯常学立即组织了班子会,让大家讨论供销社面临的劣势和优势、挑战和机遇。“当年,山上没路,‘八条扁担’还能闹太行,现在市场这么活跃,连个体户都干得风风火火,供销社怎么能干不成事?”冯常学说。经过分析,他们认为供销社以公有资本为主的营销体系,仍然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所信赖;农村市场需求巨大,供销社面临着发展壮大的政策和市场双重机遇。

冯常学把振兴供销的突破口放在旧门店改造上,并把改造第一炮放在册井乡。几个月后,一排分区科学、功能完备的新门市拔地而起。改造后,册井供销社光租金收入每年就达到50多万元,是之前年收入的8倍。“供销社也能干成事儿!”干部职工一下有了信心。

通过多方筹资,沙河市供销社系统先后筹集6000多万元,对基层社和社区门店实施了改建、扩建改造工程。据统计,2008年以来,该市供销系统新增门店经营面积4.3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增值1亿多元。与此同时,沙河市供销社各级经营网点也随之迅速恢复,在岗职工也迅速扩展到120多人。

为了拓宽业务板块,沙河市供销社发挥传统优势,建立并完善了农资、日用品、农副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四大经营网络。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及较大的村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综合服务。发展农资连锁店180多家,日用品农家店116个,农产品交易市场4个,在8个乡镇和10个村建起了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根据当地实际,设有农资、日用消费品供应、技术咨询、幼儿园、农机家电维修、医药医保等便民服务项目。“群众需求就是市场,满足需求就是供销事业的出发点落脚点。”冯常学认为,做好供销的关键,就是主动对接市场,对接群众。

带着农民闯市场

“扁担精神”不过时

蝉房乡地处太行深山区,有山场面积20多万亩,盛产板栗、苹果、核桃、柿子等特产。为联合农民闯市场,蝉房供销社主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牵头吸纳了蝉房板栗专业合作社、大台苹果专业合作社等17家,组建了蝉房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里建了培训中心,专家轮着来讲课。”蝉房乡口上村农民石建喜说,联合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

在蝉房乡供销社门店改造过程中,冯常学专门留出四间房子,建成了“扁担精神”教育基地。展厅中间,摆放着老一辈供销人曾经用过的扁担。冯常学说,这扁担上寄托着农民的期盼和希望,承载着供销事业的责任和担当,传递着供销人与农民群众的血肉深情。

截至目前,沙河市供销社在该市11个乡镇发展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80个,实现经济效益1.6亿元,8000多名农民会员从中受益,一跃成为河北省供销系统的“明星”社。社里的人说,这可多亏了冯常学,是他让沙河市供销史上“八条扁担闹太行”的那股劲儿又回来了!

“农村就是供销社的根,农民就是供销社的本,带着农民一起闯市场,一起建设新农村,是供销社的职责,也是供销人的追求。供销‘扁担’永远不会过时!”冯常学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