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薇
拍摄自然生态电影,“伪装”起来,是对自然的尊重。
资料图片
导演乔乔。
资料图片
一天经常只吃一顿饭。
资料图片
和他联系上时,他正在洞庭湖上拍摄水鸟,信号时断时续。为了抓住抢拍时机,并且不打扰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他和团队每天扛着百十来斤的摄录设备从驻地走到拍摄地,有时还要往返几个来回。
这个姓乔名乔的年轻导演,是别人嘴里的“疯子”。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5年以来,他卖掉车和房,花费800余万,拍摄了2000多个小时的自然生态纪录视频素材,并剪辑成一部12分21秒的公益微电影《迷失的家园》,全片没有一句旁白,却让众多网友为之动容。
平时,朋友很难找到乔乔,因为他一年中几乎有2/3的时间奔波在野外,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为了配合野生动物的作息时间,他夏天常常凌晨4点就起来拍摄,即便冬天也5点多起床。晚上收工回到驻地时就已夜深,很多时候一天只睡3个小时。“虽然很苦,但我过得开心。在这个愈发浮躁的社会,其实像我这样挺好,多半时间都是面对着大自然,心情会很宁静。”乔乔说。
面对中国很少有人做自然生态及环境类影片这一行的现状,乔乔表示很理解,“无论是资金、专家,还是设备,我们都和国外有很大差距。再说了,没有人愿意去干这个‘烧钱又赔钱’的苦差事”。为了筹措资金,将纪录影片继续拍摄下去,乔乔不时得去拍摄一些广告或商业片,赚了钱就再次投入到纪录影片的拍摄中。“对于我,饭可以暂时不吃,觉可以暂时不睡,朋友可以暂时不谈;而我热爱的电影,却不可以不拍。”乔乔坦言,“很多时候,我表面上是拍动物,实际上我关注的是人,因为大量动物的濒危都是人类造成的,而这样的濒危现状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类自己。”
除了自然生态类的电影,他还有一桩难以放下的心事,那就是拍摄一部村医题材的电影。3年前,乔乔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搜集村医相关资料,准备剧本素材,另外他在外拍摄野生动物期间,会找时间和当地的村医聊天,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再用图、文或影像形式记录下来,点滴积累。按照乔乔的话来说,一旦心里有了一桩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条件反射似的多看多听多思考,定向嗅觉会非常灵敏。
乔乔了解到,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目前乡村医疗机构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员无法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并且村医普遍面临着工作强度大、职业风险高、待遇无保障、发展无前途的窘境。“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当个能为社会实实在在做些事的导演,希望通过电影来呈现当前村医的生存现状,反映他们面临的困难,推动政府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乔乔承认,资金问题最让他头疼。他也曾发微博开玩笑称:“中国100多万村医,每个村医出一块钱,这事也许就成了。你们愿意吗?”没想到,这条微博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转发以及一些同行的支持。乔乔也在试图找投资人,希望能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反正一定要把这个电影给拍了,如果不拍,我这心里总归是不踏实。”
在他看来,这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并不奢望能进院线。“如果能进,我希望放映时,这种真实的力量能吸引很多平日看惯了商业电影、好莱坞大片的观众,让他们安静下来,跟着镜头去了解村医,了解他们的内心。如果观众看完后,他们心里有一种‘淡淡的苦涩’,我也踏实了。”
谈到梦想,乔乔很实在。一是希望能有辆越野车,这样就能省去一天上千元的租车费;二是希望村医电影能够早日开拍,村医待遇能够得到改善;三则是希望通过他的电影,能够引起大家对自身的反省,想想我们如何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关专题 |
· 凝聚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