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十八大后经济改革与转型》

张卓元:中国经济必须迈过转型“坎”

2014年07月09日16:1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转型这个坎是必须迈过去的,否则便容易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并难以实现全面现代化这一雄伟目标。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起飞,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 000美元以上,进入中上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高速增长中的资源瓶颈制约日益显现突出,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最突出的问题。推进经济转型刻不容缓,从资源低效滥用粗放扩张型,转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质量效益型,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跨越的阶段。

经济转型“知易行难”

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5年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5年,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重新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为什么要重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1995年我国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方针以来,进展不理想,总体而言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格局未变,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从资源状况来看,我国人均重要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人均铁、铜、铝等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等。

另一方面,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2004年的50%以上。2004年,我国GDP按当时人民币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是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正是在这样的严峻背景下,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再次突出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提出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扩张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特别强调能源节约,把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列为“十一五”的重要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扩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具体要求实现如下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经济亟待从追求数量扩张规模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从资源的滥用浪费转变为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因此,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紧接着,2010年,中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时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还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需要指出,尽管从2005年以来中央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强调要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转型,但是在实践中经济转型困难重重,阻力很大,进展缓慢,最常见到的是有些地区往往不惜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去保增长,片面追求短期GDP最大化。考虑到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仍需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基础设施等建设,如果不能很好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仍然是高消耗低效率,其前景堪忧。应当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转型这个坎是必须迈过去的,否则便容易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并难以实现全面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

重视重要资源的安全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必须保证重要物质资源的安全,才能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才能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资源安全首先是数量安全,有充足的资源供应。其次是质量安全,比如饮用水安全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还有是耕地,如果受金属污染就会使农产品食用安全受到威胁。三是贸易安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要向外购买资源其价格应当是可承受的,投资和运输的通道是顺畅的,有一个比较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秩序。

在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中,耕地和淡水资源安全主要是保证一国居民生存的需要,而能源安全则更多是保证一国居民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亦即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需要。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就意味着我们首先必须有充足的耕地和淡水发展农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才能谈得上发展国民经济其他产业。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中国经济的短板是农业,中国经济每一次出现重大危机或严重比例失调都是由农业危机、农业歉收引起的,建国以来每一次物价水平的过大幅度上涨都是由农业减产、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带动的;经济严重比例失调和通货膨胀问题,也都是由于货币超发、流动性过剩和农业因种种原因落后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造成的,食品价格上涨常常成为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火车头。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耕地淡水问题,永远不能掉以轻心。

从以上认识出发,中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必须守住不能突破的,而且应当是长期都必须守住不能突破的。过去不少地区以牺牲耕地和粮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不可持续的,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不能再走这条老路。由于前一段我国耕地减少太多,已开始威胁到中国的农业安全与粮食安全,被迫实行弃油保粮的方针,以致现在80%的食用油和大豆要靠进口解决,粮食特别是饲料粮的进口也越来越多。如果再不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一旦农产品和粮食进口碰到困难,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还有,从粮食安全考虑,为了更好地守护18亿亩耕地,还要使农民种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是有利的。而目前种植粮食等农产品比较利益太低,这除了需要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外,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支出仍需继续增加,各种惠农利农政策还要继续。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经济转型的根本标志

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资源消耗型转为效率型资源节约型。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下工夫,就需要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克服过去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惯性。这是中国实现经济转型的要点所在。

现在的问题是,认识容易实践难。以2011年为例,由于不少地方为追求GDP的短期高速增长,争相发展高耗能行业,当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不小的反弹,由2008年的0.41、2009年的0.57和2010年的0.58反弹至0.76的新高位。全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使全国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3.5%的计划没有完成,实际只降低2.01%。这也说明,现有的措施对推动转方式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更多更有力的措施,才能使转方式取得进展。

其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重点是抑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快发展资源占用和消耗低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国目前有不少行业产能过剩,其中有一些是高消耗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煤化工、电解铝、造船等,这是造成我国资源瓶颈制约难以缓解的重要原因,因此调结构首先要抑制这些高消耗行业的过快增长。

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早在十多年前,即2000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建议中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是到2011年,尽管我国GDP已经比2000年增加了近两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只提高了四个百分点,多年来仍然在40%左右徘徊。还有,目前在中国,无论是新增劳动力就业,还是吸收被农业、制造业转移或剥离出来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业都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如2005—2010年,服务业年均就业人员增加数达579万人。这也说明,今后仍需加大调结构的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

再次,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怎样使稀缺的资源做到节约和高效利用?许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市场手段价格机制是最灵敏最有效的,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说明,能源的节约,一半以上的原因是靠提高能源的价格。我国过去资源的滥用浪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地压低资源的价格,土地、淡水、能源等价格长时期严重偏低,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应加快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把资源产品价格提高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用价格手段推动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应当注意的是,在改革过程中,需要给低收入群体予以补偿,以免影响他们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

原载《瞭望》,2012(44)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