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十八大后经济改革与转型》

对话张卓元:人均GDP双翻番要求分好“蛋糕”

2014年07月09日15:4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双翻番”含金量几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路如何?“更多更公平”能否带来共同富裕?《南方》杂志北京报道组为此对话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卓元,探寻答案。

“双翻番”有很高含金量

《南方》:十八大报告将奋斗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体现了什么?

张卓元: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时小康社会建设还是刚刚开始,用建设来表述更加合理。到今年十八大,将“建设”改为“建成”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表明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二是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力,中央对于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信心和决心。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

《南方》:如何理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双翻番”目标?

张卓元:我们之前十年经济增速非常快。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比200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在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人均GDP翻两番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进行计算,2000—2010年,十年间,我国GDP已经增长了1.7倍,人均GDP增长了1.5倍。

如果按照十六大的要求,2010—2020年,GDP只要达到每年4%左右的增幅就可以实现既定目标。这一要求显然已经不符合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实际。所以,十八大报告为到2020年的发展重新提出了符合发展实际的新要求。这实际上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一种与时俱进。

《南方》: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作为奋斗目标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第一次,如何理解这样的变化?

张卓元:这一次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将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作为衡量标准之一,这本身就体现了我们党更加关注民生、更加重视民生的执政思路和理念。到2020年,GDP要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要翻一番。这是十八大为全党确立的新的奋斗目标。事实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翻番比GDP翻番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南方》:为什么这么说?

张卓元:经过计算,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未来八年,GDP每年实现7%左右的增速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但是,如果现有的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不变,也就是GDP用于城乡居民收入部分的比重不变,随着人口的增长,GDP必须达到更高的增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才能够实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双翻番”实际上也暗含着一个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换句话说,在GDP翻一番的基础上,如果要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翻一番,那么GDP的分配格局必须向民生倾斜。

在持续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分好“蛋糕”,实际上成为十八大提出“双翻番”目标的题中之意。所以说,“双翻番”有很大的含金量。

“共同富裕”有现实针对性

《南方》:十八大报告再度强调“共同富裕”的目标,提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更多更公平”和“共同富裕”的提出有怎样的意义?

张卓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主义跟其他社会制度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我们一直强调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也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

如今,经济已经得到相当的发展,共同富裕已经不光是停留在社会主义的理论上,更应真正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这样那样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因而,十八大报告提出“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和“共同富裕”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

发展成果如果不能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相违背。

《南方》:要实现共同富裕,突破口和路径在哪里?

张卓元:要发展。社会主义不要共同贫穷。中国已经从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中上等收入国家。但调查显示,按照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标准,我国2011年底仍然有1.2亿贫困人口。发展的成果要人人共享。不能搞两极分化,而是要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简单来说有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税收等手段来调节高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过高比重;第二,通过分配领域的改革,大批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第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加大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力度。

(特派记者 蒋玉)

原载《南方》,2012(22)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