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2010年在《求是》发表的《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无疑地只是借用了宝贵的方法。”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邓小平强调,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习和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多掌握一点唯物辩证法,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要求。胡锦涛同志对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作出了许多深刻阐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学习和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建设的重大任务。增强问题意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时代问题,才能把社会向前推进。对于一个引领方向、把握大局的执政党来说,能否准确发现和正确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是检验其理论思维水平和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毛泽东说过,“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矛盾,无时无刻不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问题世界。所谓工作,就是不停地解决问题,心中、眼里如果没有问题,意味着也就没有工作,没有成绩。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正视,不解决。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说,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根据以上原则,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三是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四是坚持积极稳妥,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五是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问题意识是和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的。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如何做好这一新的伟大斗争的思想准备?习近平同志强调,“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我们已经遇到并且战胜了诸多困难和风险,我们还将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新的甚至更大的困难和风险。对付困难和风险,能不能增强忧患意识,有没有预先准备,大不一样。中华民族是一个常怀“忧患意识”、秉持“励精图治”、勇于“逆境奋进”的伟大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讲过这样的一个道理:“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患意识是一种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成功应对国际国内各种风险考验的重要保证。树立忧患意识的实质,是对形势发展中于我不利一面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清醒的预见。忧患意识的产生与其说是建立在一种主观的自觉的预见上,不如说是建立在世界复杂性对自身影响的深刻认识上。树立忧患意识,有时宁可把困难想得多一些,不是对当前形势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持这种形势,发展这种形势。这正是党有信心的标志。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有8000多万党员、56个民族、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建设和改革,必然还会遇到大量的矛盾和挑战。面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来自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风险,要始终保持清醒,而且要做到,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反复告诫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在其后的党的几代领导人都不忘“忧患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党中央反复强调,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这“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牢记住、时时注意的重大问题。2013年7月11日至12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自己联系的河北省调研指导。“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在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郑重作出这个表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西柏坡办公,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两个务必”的号召,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西柏坡成为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习近平总书记30多年前在石家庄市正定县工作时就到过西柏坡,其后又多次来。这次是他到中央工作后第二次来。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五大书记铜像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鲜花铺就的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西柏坡纪念馆内,一块展板让习近平久久驻足,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伫立展板前,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对照着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提高执政的能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保持对形势的科学估计,做到励精图治,永远处于主动地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专题 |
· 理论书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