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实践和海纳百川的包容能力

乔新生:理论的话语权从来不是自封的

乔新生

2014年06月23日08:42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理论的话语权从来不是自封的

  中国的改革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的理论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强调理论自信不能固步自封,强调理论自信不能屈从,也不能盲从。强调理论自信实际上就是重视中国丰富的理论土壤,通过艰苦的田野调查和冷静分析,找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使命,同时也是中国理论工作者前进的方向。在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中国的理论工作者一定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一定要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创见。假如为了争夺中国理论的话语权而胡言乱语,或者为了强调中国理论的独特性而标新立异,那么,中国理论就会变成国际笑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权从来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国际理论市场的竞争中获得的。只有充分尊重他人的理论表达,并且在充分研究中国改革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中国的理论之树常青。

  不少人都在探讨中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可能性问题。在笔者看来,中国之所以没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实践缺乏足够的魅力,而是因为中国的学术工作者特别是经济理论工作者,缺乏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借用西方国家经济学的一些方法,解释中国现象,比如,用“刘易斯拐点”来解释中国的人口流动问题,丝毫没有顾及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其他社会管理制度的存在,从而使理论分析变得毫无价值。

  比如,一些中国的经济学者在分析中国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主体的时候,习惯于将西方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公司化表现形态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丝毫没有意识到中国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组织结构以及市场主体的运作方式,没有看到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至于在提出理论构想的时候,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小企业的需求,在分析中国经济结构的时候,忘记了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差异性,忘记了中国企业存在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特性,提出的建议削足适履,根本不具有任何理论指导意义。

  假如没有看到中国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盲目的自信,那么,这样的理论非但无助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而会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变得软弱无力。中国的学者一定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东施效颦,应该脚踏实地,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出发,总结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形成中国的理论体系。中国理论自信来源于中国实践,更来源于中国海纳百川的包容能力。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