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25日央行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后,6月9日,央行再次扩大降准范围,将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鼓励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发挥好提高企业资金运用效率及扩大消费等作用,下调其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定向降准”而非全面宽松,货币政策微调和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被市场热议。
货币政策调整是宏观调控的常规做法,但运用何种工具、多大力度需要央行根据形势需要做出判断。而当前选择定向降准,与李克强总理一贯主张“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是一致的,正体现了其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改革思维。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面对复杂局面,始终强调保持定力,沉着应对,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比如,去年年中商业银行闹“钱荒”时,坚决“不放水”,逼着银行更加重视流动性管理,而不是对政府形成“救火”依赖。李克强用“柴薪”比喻货币政策:“如果我们放松银根、多发赤字,那就像古人讲的‘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其实,正在外界普遍议论李克强的强硬态度时,其背后是对形势的科学判断,这是表现“定力”的基础。实际效果也证明,政府什么时候出手,什么时候放手让市场去调节,恰恰是给了市场一个明确预期,从而使市场迅速企稳。
但是,政府保持定力、稳定政策,但不能“不动”。既“坚定战略”,又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调整战术”。李克强说,“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停在那里晃两圈儿,没准儿就摔下来了,所以还得动,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就在国外学者提出“克强经济学”,其中把“不刺激”作为其三大支柱之一时,包括最近一个半月来连续两次定向“降准”,以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使得“微刺激”成为一个新的调控技巧被提及。这是从几年前的大规模刺激之后给新政府的启示。近四个月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的一些议题值得注意:如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决定延续并完善支持和促进创业就业的税收政策;确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部署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有关工作;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部署落实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促进创业就业,等等。这些都是关乎“宏观要稳、微观搞活、社会托底”政策方向的重要问题和关键领域,其目标就是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发展。
这些政策出台,正是根据形势变化所做的调整和刺激。去年以来,宏观经济总体在放缓,进入一个下行通道,尤其是一季度7.4%的增幅创下新低。就政府来说,这个速度仍在合理区间内,尚能容忍。国家统计局和汇丰银行刚刚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一个是50.8%,一个是49.4%,环比都在上涨,显示经济活动在增强,呈现回暖势头。但是,这个数字在50%荣枯线上下徘徊,喻示着总体平稳还存在隐忧,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这是6月6日李克强总理召集8省市政府一把手座谈经济工作时做出的一个判断。欧洲央行最近针对通缩的困境,首次实施存款负利率政策,“旨在防止日本‘失去的十年’在欧洲重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世界经济形势不甚乐观,复苏的势头可能受到了当前国际复杂动荡的局势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烈度究竟会有多大,持续多久,目前还不明朗。这不仅是欧洲的困境,若对抗和冲突加剧,有可能催生一个新的“大萧条”来临。这是我们发展环境面临的新的变数。因此,需要相机抉择,及时调动政策储备库中的弹药加以应对。
这种应对,李克强始终强调要“精准”。精准,讲的是效率,讲的是有的放矢,而且争取中“靶心”,打满环。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点,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朝“病灶”发力,功到病除,经济就可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从根本上说,仍然要靠改革。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以持续,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就在李克强总理召集部分省市长座谈当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三次会议,审议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若干重要改革方案和推进意见。聚焦经济增长不可忽视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剂。当前,经济发展平稳,但出现波动和放缓趋势,符合阶段性特征,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改革。如果世界经济再次出现不可预料的衰退,拖累本国经济,导致失速,届时采取全面刺激政策保增长,势必会放缓改革步伐,或致环境趋紧影响改革推进。因此,体制机制改革要和经济发展赛跑,努力为经济增长营造氛围,创造活力,实现结构转型,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
相关专题 |
· 《中国发展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