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匡贤明:怎么样解决改革“肠梗阻”难题

2014年06月12日09:12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怎么样让改革落地

要解决改革“肠梗阻”难题,除了政府系统的“自查”和“实地督查”,还需从明确改革配套实施细则、纳入第三方监督等举措着手。

近日,国务院发出通知,部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对改革落地情况进行督查,在改革深化且面临不少掣肘的语境下,释放出重要信号。

都知道,改革是项系统性工程,不仅包括顶层设计,还包括落地实施。十八大后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机制和工作系统已建立起来。

然而,由于多重原因,一些有助于释放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改革措施,在落实中面临“肠梗阻”。一些改革触及部门利益,在改革中面临“软抵抗”;还有一些地方在面临宏观经济下行时,习惯把主要精力放在扩投资、抓项目上,对改革释放增长动力缺乏深刻认识甚至故意忽视。

而国务院部署对改革落实情况的全面督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客观发现当前改革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且加以有效解决,从而使改革措施更有效地落实。

应当说,各级政府自下而上的“自查”与自上而下的“实地督查”相结合,可起到理顺关系、减少阻力的作用。但从现实情况看,解决改革“肠梗阻”的难题,除了政府系统的督查外,还需要更多地从“改革工作体系”自身入手,完善我们的改革体系。

首先,改善改革落地的基础条件。一些重大改革出台后,相应的配套措施并不完善,尤其是操作性方案缺乏。这客观上使得执行部门需要花精力去制定操作方案,同时也给了其拖延执行的借口。如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已出台一年半了,但在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调控等重点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尚未出来,这使得收入分配改革进展与社会预期有距离。因此,有必要明确提出,未来任何改革方案出台,都要有实施细则作配套,否则不予通过。

其次,把改革落地作为考评官员的硬约束指标,同时明确改革失误免责的条件。眼下一些官员存在“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在此情况下,一是针对社会改革呼声大但当地政府无所作为的现象,要采取相应约束。二是要鼓励改革者在改革顶层设计范围内,大胆创新,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出现工作失误不予追究。目前有些地方已出台了类似条例,但在国家层面还需尽快明确。

再者,建立社会化的改革评估机制。一些人之所以担心改革免责会成为官员卸责的借口,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参与不够,第三方监督不够。一项改革出台后,扣除实施方案制定的时间,在多长时间内能启动第一步,要有包括智库在内的第三方客观评估。各级改革领导小组的重要职能,就是参考社会化第三方改革评估的结果,找出可能出现“梗阻”的地方,对改革实施做出调整。

实施决定成效,60大项300余项的改革攻坚,任务繁重。一项改革的滞后都有可能影响其他改革的推进。中央这次下了大决心,搞一次改革落地的督查;在督查的同时如果能够进一步完善改革工作机制,使改革的实际操作者真正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眼,实处着力”,就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实现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