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蔡虹:四大难题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4年06月10日14:50   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

原标题:【洞见】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四大难题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

总体看,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还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国际认可度不高、对外交流主体不多、政策支持不足。

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骨干文化企业较少,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去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同期GDP的3.7%,不仅离支柱性产业有较大差距,而且国际竞争力不强。

创新文化国际认可度不高

我国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不多,文化产业处于全球文化产业链条的下游,文化产品出口占全球市场比重不足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0%以上的水平。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很不相称。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但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几乎仅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形成的新文化和先进文化尚未有全面理性的认识。

比如,大量反映帝王将相的封建文化影视剧成为热播剧目,我国文化“走出去”被误解为文化“扩张”等。当前,并不能代表中国当代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传统文化和低端的文化产品占据了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而社会主义创新文化却迟迟未能在世界上得到认可。

对外交流主体不多,话语权不足

从交流形式上来看,尽管目前的民间活动在文化“走出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依然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推动者,文化艺术机构、民间组织也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这样的交流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影响效果,都大打折扣。

相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参与高质量文化“走出去”仍然较少。政府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推动者,难免被认为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而受到抵制。特别是中国缺少设置全球议题的能力,很少能提出人类文明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全球公共产品规则制定方面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明显不足,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等国家。

对外文化贸易扶持政策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诸多支持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政策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有些政策未能遵循市场化和文化传播的规律,政府的扶持存在认识和政策上的偏差,导致金融服务、财税支持等方面出现方向不准、资助盲目、力度不够等问题。

而如何建立起完善的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扶持体系,从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出口奖励到信贷、债券、保险、担保、外汇管理等方面强化金融服务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文化“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策并举,多方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顺应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潮流,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

加大对动漫游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文化产品创新为动力,整合文化科技资源,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努力抢占文化科技竞争制高点。依托我国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的集聚优势,加快创建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示范企业、示范项目,重点培育和推进民族民间演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地域特色文化体验等文化项目产业化发展。

增强文化领域话语权,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发掘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各种文化交流场合发出自己的声音,设置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年或文化交流节,继续在国外的学校机构中设立孔子学院或类似的对外文化传播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把文化“走出去”工程与经济开放和外交格局紧密结合起来,发挥文化为政治、经济和外交服务的作用,实现经济开放、外交和文化“走出去”相统一协调和全面发展的格局。充分了解各国的语言文化体系,了解他们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用对方听得懂、理解得透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真正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使得中华文化不仅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培育壮大文化交流主体,实现主体多样化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文化传播对象的联系和沟通;文化传播内容的甄别和推动;文化安全的维护。从更具体的角度上来讲,政府应该搭建文化传播平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创造机会,提供资金、组建人才,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动力。

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文化企业的质量、规模和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文化市场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要加快培育一批能与西方文化企业相比肩的骨干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不断壮大对外文化贸易的主力军,努力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参与的对外文化贸易格局。

三是民间和中介的桥梁作用。重视民间组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其发挥对外联系广、工作形式多样化的优势,构成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局面,传播中国文化。推进出口平台和海外营销渠道建设,拓展文化贸易网络,继续办好用好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重点国际文化会展,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海外推介和招商力度,改善硬件软件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会展的层级、水平和成效。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支持合力

政策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杠杆。充分考虑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起步晚、基础弱的实际,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扶持机制。充分认识文化走出去对于提升中国软实力、增强话语权的重大意义,整合各部门资源,强化支持重点,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贷发放、外汇管理、保险服务、通关便利等方面出台更有针对性、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

各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要把文化出口作为重点的扶持方向。加快文化走出去立法进程,争取把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为文化走出去保驾护航。

(作者系知识产权出版社综合编辑室副主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