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打车软件:统一平台能否解乱象?

2014年06月09日08:1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打车软件:统一平台能否解乱象?

凭借去年以来一轮又一轮的“烧钱”式补贴,打车软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也因为影响行车安全和用车公平等副作用而备受诟病。交通运输部近日出台了《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拟对打车软件进行统一接入和管理。

纵观《通知》,中心思想是“统一管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规定是,各打车平台实现共享信息,通过统一的城市出租汽车电召服务平台运转。但也有业内人士将《通知》视为“收编打车软件”的举措,认为用补贴打下的市场将不得不因此而拱手相让,互联网应用创新将被限制。

标准统一有利于市场发展

手机打车软件的逐步兴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打车难”、出租车空载率高等问题。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数据,使用打车软件后,41.2%的出租车司机每月空载率下降10%到30%,等候时间在10分钟以上的乘客比重下降了29.9%。打车软件因此受到诸多乘客和出租车司机的青睐。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使用打车App客户端累计用户接近1亿人次。

伴随打车软件火爆而来的,也有不绝于耳的争议之声。恶意抢单、乘客加价导致司机“隐性挑客”等现象,让不少乘客颇有微词。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史其信教授认为,打车软件是出租车电召服务的一种方式,针对软件暴露出的问题,政府应对出租车电召市场实行统一管理,以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其实,两年多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打车软件就会收到不同地区交通部门的监管要求。今年4月到5月间,武汉、南京、北京等地交通部门纷纷表态对打车软件的加价服务进行严打。

滴滴打车(原名嘀嘀打车)、快的打车的负责人均表示,不同城市提出的监管方式不一,对用户使用和企业发展都很不利。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将有利于市场发展,在全国层面上统一加以规范很有必要。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秘书长王丽梅认为,交通运输部此次对出租车电召服务制定统一的监管要求,给打车软件运行戴上“紧箍咒”,既为打车软件的存在正了名,又可以推动整个出租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服务规范。

司机行为和企业补贴将更规范

对于如何规范打车软件,平时打车次数较多的北京白领杨雪告诉记者,很多司机一边拉活儿一边用手机软件抢单,影响行车安全,应首先规范司机的驾驶习惯。杨雪的苦恼可以在《意见》中找到解决办法。《意见》要求,出租车驾驶员行车过程中不得接打和使用手机;使用手机查询或者应答召车业务的,则应在车辆停止、不影响行车安全的状态下进行。

针对应用打车软件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意见》中有的放矢地重点规范了司机的一系列使用行为。例如,对于一些“黑车”伪装成出租车使用打车软件接受订单现象,《意见》明确,在发放驾驶员终端软件时,应验证申请注册的驾驶员和车辆具备合法营运资格后方可发放。

去年年底以来,滴滴、快的两家打车软件投入十几亿元资金对司机、乘客进行双向补贴,抢夺市场的举动,一度引起社会热议,也曾被质疑涉嫌不正当竞争。对此,《意见》规定,电召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奖励计划,应提前10日与城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沟通,并提前5日向社会公布奖励计划实施标准和时限。

有观点认为,企业补贴用户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应干涉。王丽梅则认为,如果出租车只为使用打车软件的乘客服务,那在市场竞争下补贴并无不可,但出租车是为包括不用打车软件的用户在内的公众提供服务,补贴则会带来服务的不公平,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政府应对奖励的具体做法予以规范。

收编平台引发多方争议

在软件平台这个层面上,《通知》提出,各地应建立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与共享协议,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各地逐步实现手机软件、电话等多种方式提供的召车需求信息,通过统一平台运转,并推送至统一车载终端。

滴滴打车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把所有电召模式统一到一个单独的平台并推送到车载终端,不仅设备升级缓慢,还将抹杀打车软件的核心优势——基于大数据计算分析的精准订单推送和调度能力。有分析认为,一旦统一收编,原有的市场竞争效应将被大大抑制,削弱出租车市场创新服务模式的动力。

对此,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英俊表示,统一接入和管理,只是统一运转平台和硬件终端设备,将有利于政府监管和双方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并不改变各个软件功能,也不影响各个软件之间的竞争。

实现信息共享则是另一项饱受争议的建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何霞认为,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运营中积累起来的数据信息是核心资产和核心竞争力之一,信息共享不符合自由竞争原则,将扼杀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当然,信息共享并非没有好处。王丽梅分析说,打车软件中注册的出租车司机数量不可能做到整个城市全覆盖,信息共享可以保证出租车全覆盖,进而提高效率。

对于《通知》引发的这些争议。业内专家坦言,建立统一平台无疑将有利于遏制打车软件快速扩张引发的乱象,但如何更好地在加强监管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作用、鼓励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是产业链各方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 杨 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