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文 刘 欣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6年多来,我国政务公开已经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舆情收集回应、主动发布、专家解读和沟通协调四大机制。这四大机制的形成,意味着“2.0版”的政务公开格局逐渐成熟,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快捷、更顺畅。
回应热点 解疑释惑
构建舆论“定盘针”
“今天,有人编造谣言称成都市可能限牌。目前,我市正对谣言展开调查”,4月4日晚,四川成都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成都发布的一则公告,迅速破除了当日下午出现的网络谣言。随后,造谣者被行政拘留。
仅半天时间,一则谣言被消弭于无形,政务微博的及时发布机制功不可没。“在新媒体格局下,各地政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建立起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机制,让新媒体手段成为及时解疑释惑、澄清事实的制胜法宝。”四川省社科院管理学研究所所长伏绍宏如此评价新媒体在政务公开中的作用。
捕捉外界对政府工作的疑虑、误解,甚至歪曲和谣言,在网络时代显得至关重要。陕西省网信办主任张琳认为,“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将政府信息公开的介入点前置,可以充分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
及时介入,甚至提前介入,政府信息公开在舆论热点中起到的“定盘针”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重视,舆情收集和回应已成为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种信息,能在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上,和政府公开的信息相比”,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王以宁认为,在舆情回应方面加强政务公开,就是加强政府的公信力建设。
在政府信息公开成为常态的今天,面对舆情热点,“是否公开”的疑问已经转化为“如何公开”的谨慎。“舆情收集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王长梗说,“目前全国有1000多家数据分析公司能为政府提供网络舆论监测服务,这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极大地提高舆情收集能力”。
主动发布 有效传播
形成政策“扩音器”
从报纸、电视到官方网站,再到政务微博、微信等,在政府信息公开手段更为快捷的同时,政府部门公开的积极性也在加强。
“利用新媒体手段,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正在朝着多样化发展”,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王永清表示,以官方网站、微博等网络形式发布的政府信息,受众面广、查询便捷,提高了政务公开的效率。
4月底,云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旱情,各地在抗旱期间,多次利用政务微博发布抗旱工作投入情况、最新进展与水库蓄水情况,不仅有效稳定了旱区生产局面,而且为基层农村的抗旱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信息。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熊执中介绍,云南各地干旱时期的旱情及抗旱工作情况公布已形成日常制度。
“主动发布体现的是一种政务自信,当这种自信成为常态,便能和社会公众形成良性互动,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质量。”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永刚认为,政府信息主动发布制度的普遍建立,对于提高国家行政效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013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将关注度、原创率作为政务微博排名的重要指标。武汉大学政务信息学副教授王三山认为,这两项指标跟政务公开的结果相联系,实际上体现了各省政府信息公开的能力。
专家解读 深入剖析
打造信息“一点通”
在主动公开的基础上,专家解读成为政务公开的延伸机制。重要政策法规出台后,各地区各部门及时组织专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科学解读,让公众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听得懂”“信得过”。
4月底,在今年的北京科技政策法规宣讲周活动中,宣讲团利用官方网站和微博,将各类政策信息、相关解读分类整理公布,有效形成“二次宣讲”效果。宣讲团成员李萍说,专家解读借助网络新媒体被最大限度扩散,也大大提高了政策解读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专家解读在政务公开中担负着‘一点通’的作用,意义不可小觑”,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宾认为,政务公开所涉的信息,很多时候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信息要被受众充分“吸收”,专家解读是最好的方式。
在各地,由专家组成政策法规“宣讲团”定期赴基层宣讲,已经普遍制度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专家解读的积极效应得到进一步放大。新浪微博上,来自河北的@保定大学生宣讲团与网友充分互动,截至4月底博文及跟帖已近4万条。一条条惠民政策、涉农法规,在网友与宣讲团的一问一答中得到充分诠释。
福建省网信办副主任刘志坚认为,在专家解读中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让政务公开“接地气”“接网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沟通协商 多方联动
凝聚传播“向心力”
在微博、微信等政府信息公开手段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加强与新闻宣传部门、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政务舆情会商联席制度,成为各地政府信息公开部门的共识。
以在历年新浪政务微博排名靠前的@微博洛阳为例,该微博为河南洛阳市互联网宣传官方微博,粉丝数超过127万,有39个市属机关、部门政务微博组成的微博群入驻,形成了政务信息发布和舆情处置联动格局。
“各部门组成的微博群总粉丝数只有@微博洛阳的1/10,但凭借后者的二次转发,微博群同样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微博洛阳负责人介绍,各部门协同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制定重大政务信息公开发布和传播方案,提高了政务信息公开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立川看来,新媒体格局下,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是政务信息公开机制不断完善的必然结果,“政务公开的常态化与新媒体的即时性,促进政务公开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协调沟通渠道的顺畅,使政府信息公开的多方平台形成“向心力”,为更加透明、高效的政务公开提供了加速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各相关部门、互联网管理部门和网民的多方良性互动,将政务公开推上了快车道,人民参与权力运行的机制将变得更加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