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李义平: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经济体制

2014年05月19日12:3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原标题: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否则就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发展。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必须转变经济体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义平教授在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宏观经济》专题班上就“市场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话题给出了这样的判断。

  中国经济已经做大,但还没有做强

  李义平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已经做大,但还没有做强,其生动表现:一是制造业缺少世界知名品牌;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先进,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和房地产占比较大。李义平认为只有做强中国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通过创新寻找更高层次的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城市化等手段最多是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最多是平面复制既有的产业结构。

  李义平具体提出了做强的标准:能够将一些产业提升到产业链的高端,有品牌、有核心技术、有产业话语权;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能够摆脱资源依赖;产业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在遵循效率原则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实现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既有发展模式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李义平具体指出了既有发展方式的特点:(1)因为产业空间大故粗放经营,铺摊子,上项目,跑马圈地,主要依靠投资推动。(2)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便宜。(3)模仿,招商引资处于产业链的低端。(4)严重依靠外需。(5)除了来自市场的推动力量之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一定程度上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推崇GDP崇拜。(6)把速度和规模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速度和效益质量的统一。李义平强调,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如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以及由于政府掌握着太多的资源而产生的腐败问题。当我们已经做大,需要做强的时候,既有的发展模式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面对危机,千万不能反应过度

  李义平指出市场经济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企业根据变化了的资源约束状况和市场走向,不断地调整,试探、创新和升级的过程,是在市场力量推动下优胜劣汰的过程,是在市场力量作用下企业的自觉行动,因而更多是微观层面的运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创新和绿色跨越。

  某个企业率先创新,率先创新的动力在于超额利润。然后其他企业纷纷跟进,利润被平均化。然后又有了新的打破平衡状态的企业,这个过程近似于军备竞赛,永远没有完结。于是可以看到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升级的过程。市场经济促进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另外一种机制就是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的强制性淘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里曾经指出,危机阶段可以加速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契机。

  因此,李义平建议,面对危机,千万不能反应过度,千万不能轻易刺激。刺激性复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虚假的复苏,只会错失调整结构和转变方式的良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李义平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像当年的国有企业一样,约束软化,有着强烈的扩张冲动;任期制使政府倾向于在短时间做大,更倾向于规模,而不是质量和效益。面对市场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有限。于是,当有的地方政府把转方式理解为上项目时,我们看到了太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

  李义平指出,受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习惯于上阵拼经济。其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内容,就是把政府直接推动经济发展转变为由市场拉动经济发展。应当明确,企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政府一方面应推进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约束硬化的企业,另一方面应着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当然,这并不排除在我国现阶段和体制背景下,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家需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只是这种支持应当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政府不直接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不等于无足轻重。政府也有自己的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可以对产业发展发挥适当的指导作用,但最好不要直接干预企业和具体产业。其次,形成公平竞争且有效的市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条件。这是政府的优势所在。最后,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让市场价格灵敏而正确地反映资源和环境的稀缺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制度安排。(记者 郭顺姬)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相关专题
· 李义平专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