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人民微博
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第三届中非民间论坛

季平:中非合作“授人予渔”的三层丰富含义

2014年05月13日08:3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季平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 (朱书缘 摄)

人民网喀土穆5月12日电(朱书缘)当地时间12日,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季平在第三届中非民间论坛上发言。季平指出,“授人以渔”常用于形容中非合作,但在引用这一个典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视其隐含着的三层丰富含义。我们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既要有物质形态的“鱼”,也要有技术层面的“渔”。

“授人以渔”首先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是不需要回报的。去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非洲时,提出了“真、实、亲、诚”的四字方针。他说,“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任何国家发展同非洲关系,都应该尊重非洲的尊严和自主性。”他还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将继续为非洲发展提供应有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帮助”。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对非洲发展给予了无私的经济、教育和医疗援助。中国以自己成功的发展奇迹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既能帮助他们摆脱西方的殖民统治,又能避免自己国家经济陷入混乱。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援助非洲是“义字当先”,中国在非洲所做的一切绝不是“新殖民主义”。目前,中非已经进入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

其次,“授人以渔”不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一种友谊传递。如果没有友谊,渔翁是不会把渔杆送给那个小孩的。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基础坚实。中非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始终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新纪元。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给予中国诸多有力的支持。不久前,中国总理李克强先生在访问非洲四国期间表示,中非关系能够克服“成长的烦恼”,中非友好将是“长期而扎实的”。

“授人以渔”更是一种和平发展理念与世界观的展示。早在600多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为使命,一直抵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将中国文明远播海外。如今中国更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旗,以求发展,谋和平为宗旨,与世界各国携手同行。

季平指出,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关系已经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双方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构建起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各领域合作取得显著成果。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自成立之日起便把非洲作为我们的工作对象。今年准备在苏丹喀土穆州温图曼市贾玛依勒区捐建一所女子中学。希望用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方式,来表达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深情厚意。

(责编:谢磊、赵娟)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