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专家: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长远靠市场

2014年05月07日08:27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长远靠市场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

  中等职业学校及高校毕业生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渠道,再加上求职观念错位,加剧了结构性矛盾

  实施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至关重要

  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比上年增长28万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同时,部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依然存在。有关专家指出,在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严峻。

  积极有效地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有利于在继续扩大就业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关键是要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度。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指在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产生的不匹配。“应该看到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在全世界都属于正常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一方面部分劳动者工资下降,另一方面企业人力成本在上升。这些都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表现。”

  中国就业促进会此前发布报告指出,根据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市场供求总量基本相当,但市场供求的匹配度却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特别是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年—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同时,在市场就业机会平衡的状况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近3年更进一步加剧。

  曾湘泉表示,目前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就业最主要的问题。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升级、外贸形势变化等原因,市场用人需求变化速度很快;但我国人才供给变化较慢,就业能力并未与之相适应。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分析认为,出现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之一,在于伴随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型以及教育渠道对劳动力人口的分流,过去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的劳动力供给增量趋于缩小,中等职业学校及高校毕业生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大学毕业生的增速快于白领岗位的增速,所以大学生的工作搜寻成本比农民工更高。

  大学生的求职观念错位,也加剧了结构性矛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认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非常大,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个人期望和市场需求还存在差距。

  北京时代卓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平说,从年初到现在的招聘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仍显过高,就业观念需要转变。北京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锐也告诉记者,公司曾经参加过一些校园招聘会,但许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对接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他们企业创立时间不长、规模较小,大学生对企业的信心不足,即使提供的薪酬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依然难以招到满意的人才。

  如何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施动态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显得至关重要。曾湘泉表示,从短期看,政府可以通过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大学生村官、鼓励下基层等各项政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并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从长期看,应考虑建立市场化机制,通过改革来大幅提高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和能力。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日前举行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强调,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今后,除少量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张翼建议,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设置专业、使用教材、实习安排等方面采取积极举措,及时将市场需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当减少非专业课程的安排,加强专业教育,增加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度。(本报记者:韩秉志 熊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