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陶文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重要讲话中的哲学思想

陶文昭

2014年04月28日08:18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搞革命是这样,搞建设是这样,搞改革还是这样。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包含着一系列基本的观点和方法:世界统一于物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等等。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于实际工作,哲学似乎看不见、摸不着、离得远,但哲学却是如影随形、无所不在,起着潜移默化、静水流深的作用。越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要从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把握大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注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魂,对改革想得深、站得高、看得远、行得稳、做得实,显示出登高望远、举重若轻的气度。

以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指导和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毛泽东选集》开篇的第一句话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斗转星移,就今天而言: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依然是改革中的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不同于英雄史观的新回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正是认识到人民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过去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具有真挚为民情怀,十八大以来一再强调,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

与人民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是身相连;为人民设身处地着想,是心相印。希腊神话中大地之子安泰,立足大地则力大无穷,而一旦离开大地就一无所能。对于中国改革而言,人民就是这样的大地。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人心就是力量,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以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指导和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当前我国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这些具体问题各种各样,但从更深的层次上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个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下的表现。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通过解决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还要看到,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要不断地进行下去。改革是解决矛盾的手段。有矛盾就要改革;不断地出现矛盾,就要不断地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正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为什么要进行改革,不改革是死路一条;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指导和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重点”和“重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现实而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要分清轻重缓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改革要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力是重心,要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

以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指导和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统一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

我们要以系统思维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就极富有系统性。正是基于普遍联系的辩证思维,我们在改革中要十个指头弹钢琴,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增强各项措施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

以不断把握规律的观点,指导和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的顶层设计,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而是以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在实践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在一直致力于探索和总结改革的规律。改革不要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不要不明就里、大而化之。

古语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破三望四”,我们的经验更多了,我们的认识更深刻了,我们对改革的规律把握更透了,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正逢其时。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是反映改革规律的顶层设计。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自贸区建设提出要求,自贸区建设要建成制度创新的高地,做到可复制可推广,而不是政策洼地,要种苗圃而不是做盆景。这也是要求其做法能够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我们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同时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我们要将改革中规律性的认识用政策、法律确定下来,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越是改革任务繁重,越是需要加强学习,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深刻理解和准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看家本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相关专题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