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五章  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一节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蔡鑫 高峰 张静波

2014年04月28日16:2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授权 独家连载

文化塑造价值观,塑造国民基本共识,文化是整个社会得以维持其运行模式的根本保证。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文化对经济、社会、政治及生态环境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忽视文化可能就偏离了根本。

当代中国文化确实有大发展的必要,这种大发展既是实现先进文化与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整体转型成功的深层次要求,还是破解各种发展困境和改革难题的根本途径。离开先进文化的支撑,其他领域的转型将如无本之木。今天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困境,在其背后可以发现文化方面的原因。比如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基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欠缺规范,可能使得权力及金钱的影响被放大,理想主义式微而拜金主义盛行;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渐趋消失则使传统社区邻里守望相助的亲密关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关系疏离淡漠、社会认同感降低、社会信任难以建立。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相伴,与城市化历史进程相伴。应该说现代性的断裂性绝非中国所独有,但面对这一问题,中国社会确实需要意识到文化的延续与重构对于社会转型与和谐社会的含义是多么重要。中国必须关注文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优秀文化,构建中国新型社会文化,构建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就是探寻如何构筑起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新的引领和示范价值的中国化、当代化、世界化的中国当代文化体系。

联合国于1966年12月16日通过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其文化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人人有权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利”,“公约缔约国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和文化所必需的步骤”,等等。中国政府于1997年正式签署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并于2001年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这表明了中国政府对公民权利国际标准的认定,表明了中国政府不仅注重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而且开始把公民的文化权列为保护的范畴。

十八大报告关于文化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性有明确阐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会指出了相关工作展开的几个方面: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结合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推进文化体制创新为基本立场,下面展开就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讨论。主要内容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引领良好风尚,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导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产业大发展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