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

一、价值

季明

2014年04月15日11:2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一)价值的含义

“价值”一词有多种含义。经济学讲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伦理学层面的价值是指满足人的美感需要方面的有用性;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同主体及其需要相适合、相一致或者相接近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与人相对的物或者他人是价值客体。客体对于促成主体目的、实现主体欲望、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有利的、积极的属性,就是所谓的价值。也就是说,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成为人们的需要、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人的需要、兴趣、目的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通过人的实践而实现的价值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在人的现实实践活动中,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地掌握和占有客体,利用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实现主体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一种主体按其需要对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的关系,或客体的属性、功能对主体的需要满足和实现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意义关系。某事、某物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不能满足主体需要,就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价值的大小,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二)价值的形态

价值的形态是指价值的存在类型。依据主体的需要,价值可以区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交往价值三种基本形态。

1.物质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

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通过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自然是人的物质生活的前提,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然界。自然以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2.精神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包括知、情、意在内的特殊心理结构,有着自己的精神需要,包括求真、向善、尚美的需要。尽管物质生产、社会政治活动以及家庭日常生活也包含满足人们的某种精神需要,但人们主要是通过创造特定的精神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其精神需要,实现其对精神价值的追求。精神价值的基本形式有道德、艺术、哲学以及科学等,它们从不同方面扩展人的精神视野,提高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3.交往价值是指客体满足人的交往需要的价值

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起,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等等,他们发生了交往。” 交往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社会条件,也是发展人自身需要和能力的社会形式。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通过他们的交往活动来实现的。交往始终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之一,交往价值是相对独立的价值形态。凡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交往活动,满足人们的交往需要的事物,都具有交往价值。制度是人们交往活动的产物,也是交往价值的重要体现。要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就需要一定的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为人们的交往提供模式和秩序。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伦理制度等,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如社会的风俗、习惯等,它们因为能够满足主体交往需要而具有交往价值。

4.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交往价值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物质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离开它,人类就不能生存。精神价值和交往价值则是在创造物质价值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影响着物质价值的生成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交往需要越来越密切地结合起来,物质价值、精神价值、交往价值也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它们共同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构成社会生活的价值系统。

5.人的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

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人不仅具有满足他人的需要的价值,而且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一种价值。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存在着根本的区别。物的价值在本质上是由人所创造、赋予的,人具有一种任何物都不具有的价值,即创造价值的价值。从根本上说,人具有目的性价值,物的价值是一种从属于人的目的的工具性价值。因此,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形态中最高级的价值,如毛泽东所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