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中国梦·拉萨篇”系列报道之二十六

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新光芒

德青

2014年04月15日16: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激荡的洪流中,拉萨藏民族文化的一脉芳华历经千载沧桑,演变成具有雪域高原上独特的地域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犹如一颗颗光华四射的佛珠,洒落在拉萨河的河谷高山,成为我们探寻历史、寻找传统的现实路径。

暗香浮动

空气中弥漫着藏香淡淡的清香。次仁多吉蹲在地上,把原料和砸碎的柏木砖混合在一起搓着泥团,不时的加些水。搓匀搓好后的香泥被他塞进了牛角,慢慢的向里挤压,犹如奶油一般。香泥从牛角的另一端冒了出来,长长细细的被摆弄在尼龙网上。等着干了,成品的尼木吞巴藏香就可以上市赚钱了,仅凭这次仁多吉每月能卖3000多元。

藏香在西藏有着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尼木吞巴藏香则是西藏三大传统藏香之一,起源于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尼木藏香绵韧而坚、百折不损,具有“纯”、“精”、“净”、“洁”的特质。2008年6月,尼木藏香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养在深闺到小有名气,尼木藏香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了解喜爱。

尼木藏香制作过程漫长繁琐,制作藏香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序要求极其苛刻。据说,原料总类超过30种,且部分原料需从印度进口。常用原料有藏红花、红景天、檀香、沉香、丁香、冰片、佛手参等,这些药材具有一定的医用功效,因此藏香能对部分疾病起到预防效果。

尼木吞巴乡的藏香经济发展蓬勃,有藏香生产专业户220户,从业人员227人,用于研磨原料的水磨274座。吞巴乡的藏香收入达到1100多万元。目前,尼木吞巴乡已成立藏香合作社,按市场要求统一商标,把尼木藏香的品牌推向全国。国家级传承人次仁多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传承了制作藏香的技艺,改善了自身生活,也带动了其他人的发展。尼木藏香的蓬勃发展正是拉萨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一个缩影。

拉萨在行动

拉萨市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十七届六中全会“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要求和国家、自治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将保护工作深入落实在传承人保护、活态保护和生产性保护。

截至目前,拉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6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3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4名。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拉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增添了重重的砝码,也为全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拉萨市面向过去的历史责任,更是面向未来,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发展,真正落实“文化兴市”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

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活动形式

人们对于非物质遗产保护这项工作还普遍陌生。有鉴于此,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与意义,更加珍视身边的美丽瑰宝,自觉的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拉萨市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活动项目。

举办中国拉萨雪顿节。集中展现西藏人民的文娱与宗教结合的传统,雪顿节期间不仅举办隆重的晒佛仪式、欢腾的藏戏表演,还有牦牛赛、歌舞表演等众多节目;举办“文化遗产日”展示活动。在每年的6月11日,我国文化遗产日,拉萨市内都会举行藏族帮典、藏香、唐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以及拉萨郎玛、昌都锅庄等代表性专场演出;拉萨市文化局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陈列室,对国家级、自治区级、拉萨市级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陈列展示,随时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参观。这一系列活动项目有力的展现了拉萨在非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全面普查,科学建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文化底蕴的体现,做好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建立,是打造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按照《拉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要求,各县(区)、各有关单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认真开展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工作。通过普查全面掌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把那些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性强又能代表本地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上报。通过强化档案管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和全面的记录,拍摄和制作了大量图片、光碟。市、县级档案渐趋完善、规范。

抓好传承人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拉萨市深刻的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创造力”,而关键是“传承人”。特别是考虑到大多数传承人往往是耄耋老人,这种对传承人的帮助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发放生活补贴,强化教习基地建设等多项措施,拉萨市着力从物质生活条件上改善他们在生存状况与工作环境,为传承人开展收徒传艺、教学、交流活动创造条件。对项目生存瀕危、传承链条脆弱且代表性传承人年老体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性记录。

目前,拉萨市已建立各类传习所10多处,直接投入传承人保护经费近50万,间接投入200多万。仅尼木藏香,即为传承人投入传承资金10余万,用于开展传承活动;尼木白面具藏戏先后投入传承人传承资金7万元;觉木隆藏戏先后投入传承人传承资金20万元,使得这一古老藏戏剧种得到较好恢复与发展;曲水县争取资金投入500万,打造俊巴旅游文化基地,为老艺人们提供发挥平台,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下一代传承人。从2008年起,分别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分别补贴8000元、5000元、2000元。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非遗”要在发展中传承。藏纸、藏香、藏药、藏刀、唐卡等传统技艺都走上了生产性保护的道路,逐渐形成了产业经济链条,带动了原材料、制造和销售等环节的火爆,在农牧民群众就业、增收致富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采取有力措施,才能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作。譬如民族手工业是拉萨确立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较多项目属于民族手工业,能够较好的转化为经济效益。藏香、藏纸等多项传统技艺实现了在经济发展中的有效保护与传承,实实在在的促进了当地群众生活的改善,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当然,“非遗”的保护也离不开政府的财力支持。从2010年起,拉萨市每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出一些重点项目,并对这些项目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重点保护。这些重点项目主要针对已被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遗产名录,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突出的地方特色,面临失传危险,是急需加强保护的项目。

从资金支持到人才培养,从单个项目到整体性保护,从单纯保护到继承发展,拉萨正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先进的理念推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会“文化兴市”战略的引领下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雷、权娟)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